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有利于拓展传统诗学研究的文献视野和理论广度,增强传统诗学研究的文化根基和理论深度,为构建更为宏观和厚重的中国传统诗学体系创造条件。

内容简介

“以观人之术观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话语特色,却很少受到学界重视。《观人学与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体系的构建》运用观人学原理及其审美经验,通过对观人诗学批评的内涵范畴、话语体系、批评系统、认知隐喻、方法方式、文体体制、中西对比与现代转换等方面的疏理,来反映观人学对于传统诗学的影响,建构较为完整的诗学批评体系。

本书能够注重问题研究的本土化、现代性,有利于拓展传统诗学研究的文献视野和理论广度,增强传统诗学研究的文化根基和理论深度,为建构更为宏观和厚重的中国传统诗学体系创造了条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绪论
  • 第一节 观人学的概念及其属性
  • 一 观人学名称
  • 二 观人学的属性
  • 第二节 观人诗学批评的概念与属性、研究对象与内涵
  • 一 观人诗学批评的概念
  • 二 观人诗学批评的属性
  • 三 观人诗学批评的研究对象与内涵
  • 第三节 从观人学批评到诗歌批评转移的诱因
  • 一 观人诗学批评形成的外因条件
  • 二 观人诗学批评形成的内因条件
  • 第四节 研究观人学与诗学批评关系的价值与意义
  • 一 对中国诗学和中国诗学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 二 对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价值与意义
  • 三 对诗学理论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 四 对学术理论、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一章 观人学与诗学范畴或术语——以形神、气韵、英雄、风骨、贫富为例
  • 第一节 形神
  • 一 “形”范畴
  • 二 “精”“神”范畴
  • 三 “形神”范畴的观人学启发
  • 第二节 气韵
  • 一 “气”范畴
  • 二 “韵”范畴
  • 三 “气韵”范畴的观人学启发
  • 第三节 英雄
  • 一 “英雄”概念
  • 二 “英雄”概念的元素构件
  • 三 “英雄”范畴的文学批评价值
  • 第四节 风骨
  • 一 “风”范畴
  • 二 “骨”范畴
  • 三 “风骨”范畴的观人学启发
  • 第五节 贫富
  • 一 “贫富”概念
  • 二 “贫寒气”与“富贵气”
  • 第二章 观人学与诗学道德批评、审美批评
  • 第一节 道德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
  • 一 观人学中的道德批评
  • 二 比德观:从观人学到诗学道德批评的内在逻辑
  • 三 考志说:从观人学到诗学道德批评的实践路径
  • 四 观人学视阈下的诗学道德批评标准
  • 第二节 审美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
  • 一 重审美性取向:从观人学到诗学批评
  • 二 重性情取向:从观人学到诗学批评
  • 三 观人学视阈下的诗学审美批评标准
  • 第三章 观人学与诗学才性批评、风格批评、人格批评
  • 第一节 才性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
  • 一 先秦两汉观人学的性先才后说与诗学道德批评
  • 二 魏晋观人学的才居性先说、气论与诗学审美批评
  • 三 观人学的才性论对诗学批评的启示
  • 第二节 风格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
  • 一 风格概念
  • 二 风格批评
  • 三 从观人学角度考察风格成因
  • 第三节 人格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
  • 一 君子人格、自然人格、圣人人格
  • 二 诗品即人品:人格批评模式辩证
  • 第四章 观人学与诗谶批评
  • 第一节 诗谶:诗歌的人化与神学化诠释
  • 一 诗谶的观人学属性
  • 二 诗谶的文学属性
  • 三 诗谶的神秘特性
  • 四 诗谶的诗论属性
  • 第二节 诗谶批评对诗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作用
  • 一 对诗歌本体论“诗言志说”的神秘阐释
  • 二 对诗歌本体论“真情说”的神秘阐释
  • 三 对风格批评理论“气象说”的神秘阐释
  • 四 对创作结构理论“起承转合说”的神秘阐释
  • 五 对作家批评“知人论世说”的神秘阐释
  • 第三节 诗谶批评的文化渊源及其评价
  • 一 诗谶批评产生的文化渊源
  • 二 诗谶批评对传统诗学体系建构的负面作用
  • 第五章 观人学与诗学意象批评、认知隐喻
  • 第一节 立象尽意:观人学与诗学的思维方式
  • 第二节 以人喻诗:观人学与诗学意象批评的初级形态
  • 一 以人为喻的修辞学观测
  • 二 观人品题与观物品题喻体的广阔性与审美内涵的丰富性
  • 第三节 认知隐喻:观人学与诗学意象批评的高级形态
  • 一 隐喻对譬喻的超越
  • 二 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观人诗学
  • 三 观人学与诗学体系中的全面“隐喻”
  • 四 观人意象批评的特征
  • 第六章 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论
  • 第一节 观: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论之一
  • 一 观人批评之“观”的方法论意义
  • 二 整体直觉思维: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的共通性
  • 三 观人批评之“观”的作用和审美层次
  • 第二节 相: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论之二
  • 一 观人批评之“相”的方法论意义
  • 二 观人批评之“相”的作用和审美层次
  • 第三节 品: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论之三
  • 一 观人批评之“品”的方法论意义
  • 二 品第批评(比较观人法):从观人学到诗学批评
  • 三 品题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批评
  • 四 简洁直观的品评方式与描述方法
  • 第七章 观人学与诗学的批评方式、特殊文体
  • 第一节 名号、并称、事数:观人学与诗学的表达方式
  • 一 名号称谓
  • 二 并称品题
  • 三 事数品题
  • 四 并称、名号、事数品题的批评意义
  • 第二节 流别体、祖宗录与主客录:从观人学到诗学的批评文体
  • 一 品第批评体与谱牒批评体:从观人学到诗学批评
  • 二 钟嵘《诗品》:开创了诗品乃至艺品的批评文体模式
  • 三 祖宗录、主客录:流别批评体与谱系批评体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三节 点将体:从观人学到诗学的批评文体
  • 一 《水浒传》:创建了“点将录”观人批评方式
  • 二 《东林点将录》:奠定了“点将录”观人批评文体形态
  • 三 《乾嘉诗坛点将录》:奠定了“点将录”诗学批评文体形态
  • 四 点将体诗学批评的观人学渊源及其评价
  • 第八章 中西人喻诗学比较与现代转换
  • 第一节 西方文论中的人喻现象
  • 第二节 中国观人诗学批评与西方文论比较
  • 一 隐喻系统、范畴体系的差异
  • 二 性质的差异
  • 三 结构形态的差异
  • 四 思维方式的差异
  • 第三节 中国观人诗学批评的现代传承与转换
  • 附录: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