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1千字
字数
2018-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带你感受“五四”那代人所处的历史语境、政治立场、文化趣味及学术思路。
内容简介
从一场运动(“五四”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
作者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稽并重建历史,强调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的共谋与合力,才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
全书史料的钩稽与细节的描述相映成趣,读者不难在这两者的张力中间深切体会"五四"那代人所处的历史语境、政治立场、文化趣味及学术思路,读来饶有趣味。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文本中见历史 细节处显精神
- 第一章 五月四日那一天——关于五四运动的另类叙述
- 一 关于五四运动
- 二 五月四日那一天
- 三 如何进入历史?
- 四 回到五四现场
- 第二章 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
- 一 同人杂志“精神之团结”
- 二 “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
- 三 以“运动”的方式推进文学事业
- 四 文体对话与思想草稿
- 五 提倡学术与垄断舆论
- 六 文化资本与历史记忆
- 第三章 叩问大学的意义——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
- 一 “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
- 二 北大传统的另一种阐释
- 三 老北大的艺术教育
- 第四章 学问该如何表述——以《章太炎的白话文》为中心
- 一 古文的骄傲与白话的先驱
- 二 令人神往的“提奖光复,未尝废学”
- 三 深思独得与有感而发
- 四 白话文的另一渊源
- 第五章 经典是怎样形成的——周氏兄弟等为胡适删诗考
- 一 删诗事件
- 二 老朋友的意见
- 三 学生的建议
- 四 二周的眼光
- 五 胡适的自我调整
- 六 经典地位的确立
- 第六章 写在“新文化”边上——旧纸堆里的新发现
- 一 失落在异邦的“国故”
- 二 在巴黎邂逅“老北大”
- 三 不该被遗忘的“文学史”
- 四 八十年前的中学国文教育之争
- 附录一 关于《章太炎的白话文》
- 附录二 鲁迅为胡适删诗信件的发现
- 附录三 台湾版《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自序
- 附录四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英译本序
- 引用及参考书目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