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6千字
字数
2016-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书梳理了端午节的历史脉络和地域变迁的轨迹。
内容简介
全书梳理了端午节的历史脉络和地域变迁的轨迹;考察了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端午节日习俗“同核化呈现”“糅合化呈现”和“边缘化展示”的涵化模式。并结合多地田野调查的素材,基于“核心元素”的普遍性和“变动元素”的多样性,来探寻中国各地端午节的现状。
具体内容包括:绪论,端午研究史;第一章,端午的历史流变;第二章,端午的地域类型;第三章,族群视角的端午过节方式探讨;第四章,讨论屈原传说与爱国主义精神;第五章,端午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探讨;第六章,传统节日与民族国家的立场之间的张力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绪论
- 研究史与当前研究动态
- 研究的立场、视角及意义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关键词
- 研究方法论
- 资料来源及说明
- 第一章 端午节的历史流变
- 第一节 先秦至两汉时期:形成期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期
- 第三节 隋唐至宋元时期:繁盛期
- 第四节 明清时期:普及期
- 第五节 端午符号系统的构建
- 第二章 端午习俗的事项类型
- 第一节 节日事项的共有、扩散和移借
- 第二节 乏水地区过端午:厌胜、竞技与社会交往
- 第三节 临水地区过端午:竞渡、送瘟与画舫嬉游
- 第四节 港澳台地区的端午形态
- 第五节 其他国家的端午过节方式
- 第六节 核心元素与变动元素
- 第三章 少数民族与端午元素:文化多样性
- 第一节 文化涵化与少数民族端午
- 第二节 文化误读与少数民族五月节
- 第三节 苗族的龙船节:龙舟竞渡与向龙祈雨的信仰
- 第四节 “过端午”语境下涵化过程的三种模式
- 第四章 民族国家与端午节:现代性
- 第一节 “屈原”与爱国主义精神
- 第二节 民族国家的法定假日建构
- 第三节 端午申遗事件与大众媒体的表述
- 第四节 端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
- 第五节 文化民族主义的思考
- 第五章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午节
- 第一节 湖北省“屈原故里”秭归的端午节再造
- 第二节 湖南省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
- 第三节 湖北省黄石市“西塞神舟会”
- 第四节 公共民俗的发展趋向
- 第六章 传统节日的民间叙事与民族国家的文化表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