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用户推荐指数
心理学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69千字
字数
2014-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教材包括两个部分: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和体现中国人心理需要的几种社会心理分析,各占全书的半部篇幅。
前者为基本原理及其新变化,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知识”,使之成为有知识而不盲目之人,后者体现中国人心理生活需要的几个方面,试图使教材逐步映照中国人的某些心理与行为的特点。
大学生和喜欢社会心理学的人们能沟通过阅读本书,比较有效地认知和提升其心理品质,并进而改善社会公共的行为习惯。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编简介
- 内容简介
- 第四版序
- 第三版序
- 第三版前言
- 第二版序
- 第二版前言
- 第一版序
- 第一版前言
- 第一章 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
-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早期形态的学科意义
- 一、早期群体心理研究提出的群体特征问题
- 二、早期社会本能研究提出的群体内生的心理动力问题
- 三、早期民族心理研究提出的民族精神凝聚作用的问题
- 四、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
-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 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研究的改造
- 二、两种研究传统
- 三、两种研究倾向
- 四、文化的社会心理构造功能
- 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公众文明
- 一、社会心理究竟是怎样的“现象”
- 二、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 三、社会心理与人性理念中的“善”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分类
- 第二节 定量研究的设计
- 一、定量研究设计的一般特点
- 二、实验研究
- 三、计算机模拟
- 四、调查研究
- 第三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
- 一、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
- 二、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
- 三、参与观察法
- 第四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测量工具的使用
- 一、随机抽样
- 二、非随机抽样
- 三、测量工具的使用
- 第三章 人际关系
-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 一、人际关系研究概况
- 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 四、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
-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 一、人际吸引
- 二、关系的发展
- 三、密切关系与爱情
- 第三节 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
- 一、人际冲突与合作
- 二、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 一、中国人的关系取向
- 二、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 三、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
- 第四章 社会认知
- 第一节 社会知觉
-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 三、自尊及其测量
- 四、自我认同
- 第二节 对人知觉
- 一、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和组织结构
- 二、非言语交流中的对人知觉
-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
- 四、情感与认知
-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
- 二、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 三、刻板印象辨析
- 四、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 第四节 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
- 一、社会认同
- 二、文化认同
- 三、民族认同
- 四、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
- 第五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 一、何时归因
- 二、归因理论
- 三、归因偏差
- 四、归因的个体差异
- 第五章 社会动机
- 第一节 社会动机的概念
- 一、动机的概念及特点
-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 第二节 主要的动机理论
- 一、本能理论
- 二、需要理论
- 第三节 有关中国人社会动机的研究
- 一、文化对动机的影响
- 二、中国人的成就动机
- 三、中国人的亲和动机
- 四、中国人的权力动机
- 第六章 社会感情
- 第一节 社会感情概述
- 一、社会感情的概念
- 二、社会感情的特点
- 三、社会感情的作用
- 四、社会感情的形态
- 第二节 社会感情的理论
- 一、社会感情的心理学观点
- 二、社会感情的哲学观点
- 三、社会感情的社会学观点
- 四、社会感情的情感社会学观点
- 第三节 社会情绪
- 一、社会情绪
- 二、社会激情
- 三、集群情绪
- 四、社会情绪的管理
- 第四节 社会情感
- 一、社会情感
- 二、中国人的社会情感
- 第七章 社会态度
- 第一节 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 一、社会态度
- 二、态度构成
- 三、态度功能
- 四、态度形成
- 第二节 态度变化理论
- 一、平衡理论
- 二、和谐理论
-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
- 四、信息理论
- 第三节 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
- 一、工作态度及其种类
- 二、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
- 三、工作满意度
- 四、心理契约
- 五、组织承诺
- 第四节 态度和行为
- 一、经典研究案例
- 二、态度的强度
- 三、态度的稳定性和可提取性
- 四、其他特点
- 五、态度与行为的理性模型
- 第八章 群体心理
-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 二、群体心理效应
- 三、群体分类
- 四、群体凝聚力
- 第二节 几种群体现象
- 一、社会促进
- 二、社会赋闲
- 三、从众
- 四、破窗效应
- 五、服从
- 第三节 集群行为
- 一、集群行为
- 二、集群行为的过程
-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 四、去个性化
- 第四节 网上群体及其极化现象
- 一、网上群体与现实群体
- 二、网上群体特征
- 三、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 第五节 民族心理研究
- 一、早期民族心理研究
- 二、集体无意识理论
- 三、社会无意识理论
- 四、中国民族心理研究
- 第九章 传播与社会心理
- 第一节 社会心理是传播活动的基础
- 一、传播活动
- 二、信息接收过程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 三、信息理解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 四、传播效果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 第二节 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
- 一、舆论及其形成
- 二、谣言
- 三、民谣
- 四、舆论、谣言、民谣的社会心理研究
- 第三节 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
- 一、时尚、流行的特点
- 二、时尚、流行的产生与传播基础
- 三、时尚的心理机制
- 四、微信: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 第十章 经济心理
- 第一节 经济心理概述
- 一、经济心理的概念
- 二、经济心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 三、经济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经济心理研究的前沿成果
- 一、经济行为的认知基础:日常思维与控制性思维
- 二、价值对行动的意义:效用的重新诠释
- 三、重估人类的能力:经济心理的深层研究
- 第三节 中国人的经济心理
- 一、中国人经济心理的社会背景
- 二、中国人的基本经济观念
- 三、派生出的具体经济心理现象
- 第十一章 宗教心理
- 第一节 宗教的心理学意涵
- 一、宗教内涵的语义分析
- 二、宗教的心理学意涵
- 三、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
- 第二节 宗教经验
- 一、皈依心理
- 二、祈祷及其心理效应
- 第三节 宗教情感
- 一、宗教情感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 二、宗教情感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 第四节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 一、中国人宗教心理的研究回顾
- 二、中国人宗教心理实证研究成果
- 第十二章 性别社会心理
- 第一节 导论
- 一、为什么要引入性别视角
- 二、性别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核心内容
- 第二节 性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 一、性别偏见影响问题
- 二、实效性问题
- 三、方法问题
- 第三节 性别的存在与呈现
- 一、性别存在
- 二、性别呈现
- 三、能否建树新的性别形象和想象
- 第四节 性别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 一、性别心理形成的理论
- 二、性别社会化
- 三、性别表演
- 第五节 性别社会心理的重构与改建
- 一、性别社会心理的自我重构
- 二、性别社会心理的社会—文化改建
- 三、从冲突走向协调和和谐
- 第十三章 人格培育
- 第一节 人格界定
- 一、什么是人格
- 二、人格特性
- 第二节 人格差异
- 一、人格的认知差异
- 二、人格的生理差异
- 三、人格的社会差异
- 第三节 人格测评
- 一、自陈法
- 二、投射法
- 三、实验法
- 四、自我概念测验
- 五、远距离人格测评
- 第四节 人格培养
- 一、生物遗传因素
- 二、社会文化因素
- 三、家庭环境因素
- 四、早期童年经验
- 五、学校教育因素
- 六、自然物理因素
- 七、自我调控因素
-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
-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 一、心理健康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 四、心理健康的维护
- 第二节 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
-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 二、应激源
- 三、应激中介机制与社会支持
- 四、心理应激与人类疾病
- 五、如何有效应对心理应激
- 第三节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 一、心理异常的概念
- 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
- 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 第三版后记
- 第四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