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研究商务印书馆在1902-1932年间的出版活动与中国文化转型的互动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在晚清以来由帝国主义殖民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文化危机背景下,研究商务印书馆这一近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出版巨擘的崛起过程,在“媒介变革”“知识生产”与“文化转型”三者错综复杂的关系格局中,讨论商务1902年至1932年间在西学译介、古籍整理、文学期刊运作、国文教科书编制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多种面向,分析其在深度参与中国文化/社会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所汲取的资源以及所探寻到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把握作为后发现代性国家的中国“现代”转型的独特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塑造新型国民
  • 导论 危机语境中的知识、媒介与文化转型
  • 第一编 “现代”文化生产中的“翻译”
  • 第一章 文化版图的拓展:商务印书馆与近代中国的翻译出版
  • 第一节 从边缘到中心:晚清中国翻译政治的形成
  • 第二节 作为言语的翻译: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缘起
  • 第三节 介入文化: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定位的形成
  • 第二章 早期商务印书馆译者群的形成
  • 第一节 选择译业:近代文人群体的一种转型
  • 第二节 翻译与出版的结合:传播维度的考察
  • 第三节 译者与商务的际会:“知识共同体”的视角
  • 第三章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政治”
  • 第一节 挑战与回应:商务翻译出版策略的调整
  • 第二节 激进与保守之间
  • 第三节 何种“知识”,怎样传播?
  • 第二编 另类的“现代”追求
  • 第一章 危机与转型:近现代中国古籍辑印的缘起
  • 第一节 帝国主义殖民危机下的古籍整理
  • 第二节 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中的古籍整理
  • 第三节 出版技术变革进程中的古籍整理
  • 第二章 文化权力的博弈:近现代商务印书馆古籍整理概况
  • 第一节 从“为古书续命”到普及传统
  • 第二节 考文献而爱旧邦
  • 第三节 知新温故:商务编辑群介入古籍的多元追求
  • 第三章 商务印书馆古籍整理的多种面向
  • 第一节 从涵芬楼到东方图书馆:传承地整理
  • 第二节 《四部丛刊》:自在地整理
  • 第三节 《学生国学丛书》:转化地整理
  • 第三编 “新文学”/“新文化”想象的多元图景
  • 第一章 从“小说界革命”到“新文化运动”
  • 第一节 “发明”小说与近代文学观念的重构
  • 第二节 潮流内外:商务印书馆与晚清文学新媒介的崛起
  • 第三节 新旧之间:商务印书馆的文学者群落
  • 第二章 悖论与张力:商务印书馆文学期刊的多种面貌
  • 第一节 “开导社会”下的文学改良
  • 第二节 走向“启蒙”及其限度
  • 第三节 重返“通俗”:变通与困境
  • 第三章 多种力量博弈场域中的“现代”文学转型
  • 第一节 “不适宜”:《小说月报》革新的缘由
  • 第二节 从“半革新”到“革新”:《小说月报》的转型过程
  • 第三节 “拼合”的“现代性”:对《小说月报》革新的一种解读
  • 第四编 新文化创制的“下沉”途径
  • 第一章 开风气之先:商务印书馆与近现代教科书的编印
  • 第一节 扶助教育:商务与新式教科书的兴起
  • 第二节 在商言商:商务教科书的商业运作
  • 第三节 庙堂之下:商务教科书的发行渠道
  • 第二章 想象“新国民”:以三代小学国文教科书为中心
  • 第一节 《最新国文教科书》:发现“儿童”
  • 第二节 《共和国新国文教科书》:形塑“国民”
  • 第三节 《复兴国语教科书》:爱国意识与健全公民
  • 第三章 “新国民”的养成:从“国文”到“国语”
  • 第一节 “国语”的生产:在普及的维度下
  • 第二节 “白话”的政治:历时性的考察
  • 第三节 语言形式更迭的背后:文化自信何以成为问题
  • 结语
  • 参考书目
  • 一、报刊资料
  • 二、论文
  • 三、著作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