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9.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79千字
字数
2018-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主要呈现的是海德格尔研究黑格尔思想的细节、枝节,对了解和把握两位思想家的哲学逻辑有帮助和启发。
内容简介
《黑格尔》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68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围绕黑格尔的重要概念“否定性”,对黑格尔的“有”“无”“变”等概念进行阐释,其最大的特点是概要性地列出了研究黑格尔的思路和计划,是研究海德格尔解构黑格尔思想最珍贵的一手资料。第二部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的解释,不同于《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中对导论16段的逐段阐释,而是将“导论”概括为五个部分进行解释,高屋建瓴,与16段阐释和第32卷《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相映生辉,共同构成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的完整阐释。
目录
- 版权信息
-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 否定性 从否定性出发与黑格尔进行的争辩 (1938/1939年,1941年)
- Ⅰ. 否定性 虚无——失据——存在
- 1.关于黑格尔
- 2.概览
- 3.变化
- 4.否定性和“虚无”
- 5.否定性和他在
- 6.否定性和他性
- 7.否定性—意识差别—主体—客体—关系和真理的本质
- 8.黑格尔的存在概念
- 9.黑格尔的绝对否定性直接探问其“本源”
- 10.黑格尔的否定性
- 11.回顾
- 12.否定性
- 13.区别(分别)
- 14.否定
- 15.存在与虚无
- 16.黑格尔较狭义的“存在”概念(“视界”和“引线”)
- 17.黑格尔哲学的“立足点”是“绝对观念论”的立足点
- 18.黑格尔思想(思想性的)的前—设
- 19.黑格尔狭义和广义的存在之思想的前—设
- 20.回顾
- 21.历史性的争辩和返回“前提”
- Ⅱ. 否定性的问题域
- 1.关于概念的表达形式
- 2.否定性
- 3.回顾
- Ⅲ. 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
- 1.区别作为决—定
- 2.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
- Ⅳ. 空敞——失据——虚无
- 1.空敞(存在)
- 2.存在:失—据
- 3.存在与虚无
- 4.失—据和虚无和不(Nein)
- 5.存在与虚无
- 6.“否定性”
- 7.虚无
- Ⅴ. 黑格尔
- 1.关于概念表达形式的实质
- 2.黑格尔
- 3.“变化”
- 4.纯粹思想的思想
- 5.“更高的立足点”
- 6.黑格尔的“影响”
- 7.形而上学
- 8.对于黑格尔
- 9.“逻辑的开端”(“纯存在”)
- 附录
- 附件和标题页
- 针对Ⅰ,1(第3页)的附件
- 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之「导论」的讲解 (1942年)
- 预先考察《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形而上学中的不同角色和地位
- Ⅰ. 对显现着的知识加以展现的论证(“导论”第1~4节)
- Ⅱ. 显现着的知识在其特有的本质之真理中自行展现为进程(“导论”第5~8节)
- Ⅲ. 显现着的知识进程中检验的尺度和检验的本质(“导论”第9~13节)
- 1.形成着—尺度的意识和检验的辩证运动
- 2.对迄今为止的解释(Ⅰ~Ⅲ)之回顾
- 3.意识的发—动
- Ⅳ. 意识及其展现的经验之本质(“导论”第14~15节)
- 1.黑格尔的“存在论的”经验概念
- 2.黑格尔经验概念的指导原则
- Ⅴ. 绝对形而上学(针对“导论”第16节的构思)
- 1.本质的东西,对象性与“科学”
- 2.概观1
- 3.绝对的光线 概观2
- 4.精神现象学
- 5.运动
- 6.来—这里—发生的东西(Das Bei-her-spielen)
- 7.检验
- 8.存在—神学的特性
- 9.回转
- 10.德国人和形而上学
- 11.绝对和人
- 12.反思——反冲——回转
- 13.筹划和回转
- 14.经验作为先验的
- 15.谢林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
- 16.《现象学》和绝对
- 17.与黑格尔争辩
- 18.黑格尔(结论)
- 附录: 针对Ⅰ~Ⅳ部分的附件(“导论”1~15节)
- 1.辩证法
- 2.我们的附加—行为
- 3.回转——本来的四个本质环节
- 4.经验作为意识之本质的中间环节
- 编者后记
- 重要词语德—汉对照表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