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回到马克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一个崭新口号。廓清理论地平、寻求新的理论衍射点是这一深度模式的逻辑前提。

内容简介

本书在国内第一次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首次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语境出发,力求真实地呈现出马克思哲学话语深层转换的动态历史原相。

作者的学术创新在于,运用全新的解读方法确认了青年马克思的人本学社会现象学,以及建立在扬弃古典经济学社会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视域,特别是首次指认出马克思在最后的经济学探索中所创立的历史现象学批判话语。由此,本书冲破了苏东学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理解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重重理论迷障。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四版序言
  • 第三版序言
  • 第二版序言
  • 第一版序言
  • 导言
  • 一、五大解读模式:从青年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
  • 二、马克思理论写作中的三类文本及其哲学评估
  • 三、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三个理论制高点
  • 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初次面对经济学的支援背景
  • 第一节 被遮蔽的线索一:早期政治经济学的隐性哲学构架
  • 1.政治经济学是从怎样的感性经验出发的
  • 2.早期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隐性社会唯物主义前提
  • 3.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进展中的社会唯物主义原则
  • 4.科学抽象视域中的现代社会存在本质与运动规律
  • 5.李嘉图与社会唯物主义的深层语境
  • 第二节 被遮蔽的线索二:黑格尔对古典经济学的认同与超越
  • 1.黑格尔哲学与古典经济学
  • 2.劳动:人创造自己并建构社会历史的外化活动
  • 3.经济的盲目性与自发性:市民社会背后的理性的狡计
  • 4.颠倒的哲学逻辑与颠倒的经济世界:黑格尔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 第三节 被遮蔽的线索三:对资产阶级社会直接冲击的经济哲学逻辑
  • 1.一种经济学浪漫主义的主体性审判
  • 2.蒲鲁东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抨击
  • 3.赫斯:哲学层面上被凸现出来的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异化
  • 4.青年恩格斯的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
  • 第二章 经济学语境中哲学话语的沉默与凸现
  • 第一节 从《克罗茨纳赫笔记》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1.青年马克思与《克罗茨纳赫笔记》
  • 2.《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文本解读:再审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的缘由
  • 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论犹太人问题》
  • 第二节 《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与写作语境
  • 1.《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
  • 2.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认知背景
  • 3.《巴黎笔记》的具体阅读语境与内在研读线索
  • 第三节 《巴黎笔记》的摘录性文本研究
  • 1. 一个沉默的开端:从萨伊到斯密
  • 2.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初识
  • 3.李嘉图:话语转换前的一种思想激活
  • 第四节 《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经济学批判中的人本学话语之凸现
  • 1.《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的解读语境
  • 2.理论建构A:政治经济学的哲学评判
  • 3.理论建构B:经济关系颠倒之经济学哲学反思
  • 4.理论建构C:劳动异化逻辑的初步设定
  • 5.走向总体批判:一种社会主义的结论
  • 第三章 人本学劳动异化史观与走向客观经济现实的复调语
  • 第一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情况
  •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结构
  •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般评述
  • 第二节 走向社会本真的人学现象学批判
  • 1.第一笔记本的文本结构与总体逻辑构架
  • 2.第一笔记本第一部分中的两种话语
  • 3.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史观
  • 第三节 权力话语与复杂的隐性逻辑悖结
  • 1.经济哲学:第二笔记本开始的新视域
  • 2.第三笔记本:一个总体评价
  • 3.经济学中的现实历史
  • 4.哲学共产主义
  • 5.青年马克思的“社会”概念
  • 6.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探讨
  • 第四节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二次批判
  • 1.青年黑格尔派的逻辑误区与费尔巴哈的批判方法
  • 2.两种现象学: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蔽与遮蔽
  • 3.客观地扬弃异化:对黑格尔意识对象克服论的批判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前夜的实验性文本
  •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理论联盟
  • 1. 政治经济学前提与方法的再批判
  • 2.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三次批判
  • 3.社会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结合的重新审视
  • 4.马克思思想中逐步强化起来的新唯物主义倾向
  • 第二节 无策略: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颠覆
  • 1.《布鲁塞尔笔记》A的前期摘录与研究
  • 2.李斯特与经济发展中的“德国特色”
  • 3.《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文本情况与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
  • 4.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一种哲学逻辑解构
  • 第三节 马克思走向哲学革命的非常性思想实验
  • 1.马克思的《黑格尔现象学的建构》解读
  • 2.令人费解的《笔记本中的札记》
  • 第四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格式塔变革
  • 1.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实践意味着什么
  • 2.马克思认知构架的质变
  • 3.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科学方法论之最初建构
  •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新视域建构的重要理论参照系
  • 第一节 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 1.《布鲁塞尔笔记》B与《曼彻斯特笔记》的文本研究
  • 2.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特定语境
  •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的联结
  • 1.物质生产特别是劳动创造了一切社会财富和知识
  • 2. 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也可以承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 3.对劳动价值论的肯定与逻辑翻转
  • 4.能否发展生产力: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客观依据
  • 第三节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 1.施蒂纳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一般理论逻辑
  • 2.费尔巴哈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之证伪
  • 3.施蒂纳为什么同时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
  • 4.“打倒一大片”的施蒂纳到底想要什么
  • 第四节 舒尔茨和他的《生产运动》
  • 1.从现实出发的社会唯物主义高级形态
  • 2.关涉物质定在:自然的依赖性生存
  • 3.农业与工场手工业:劳动塑形自然与技能知识
  • 4.机器生产背后的精神操纵与国势生产力
  • 5.农业、工业与商业的共时性结构改变
  • 6.活动价值论与世界交往说背后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
  • 第六章 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建构
  •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与话语结构
  • 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特定对象性语境
  • 2.《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及其文本的一般情况
  • 3.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手稿的文本结构
  • 4.《德意志意识形态》复杂的话语重组
  •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历史性存在及本质
  • 1.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话语和历史规定
  • 2.人类历史性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
  • 3. 现实的个人与历史性生存
  • 第三节 分工与现实的世界历史: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
  • 1.马克思科学批判话语中分工的地位
  • 2.分工与历史发生的四种社会所有制形式
  • 3.一个简短的理论评述
  •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最后视域
  • 第一节 科学批判理论的新基点
  • 1.《马克思致巴维尔·瓦西里也维奇·安年柯夫》的写作语境
  • 2.一定的历史的暂时的历史情境
  • 3.能有:一种逻辑与现实的科学联结
  •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接合
  • 1.蒲鲁东与《贫困的哲学》
  • 2.马克思对蒲鲁东经济学观点的批判
  • 3.马克思对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批判
  • 4.分立与缝合:哲学话语内居于经济学语境
  • 第八章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历史唯物主义
  • 第一节 《伦敦笔记》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 1.《伦敦笔记》与马克思的第三次经济学研究
  • 2.《伦敦笔记》时期马克思的初步理论所得
  • 3.《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结构
  • 第二节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逻辑定位
  • 1.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
  • 2.历史认识论与科学的抽象
  • 3.科学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
  • 第三节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
  • 1.经济学研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投射
  • 2.马克思第一次讨论经济学科学研究方法的语境
  • 3.科学劳动规定的现实历史抽象
  • 第九章 经济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
  •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与现象颠倒的逻辑和历史分析
  • 1.劳动货币与“筛子接公牛奶”
  • 2.价值抽象在交换过程中向货币实体的转化
  • 3.“三大社会形式”与社会关系颠倒的历史前提
  • 4.社会关系事物化和颠倒的历史性发生
  • 5.抽象成为统治:历史现象学与精神现象学的不同答案
  • 第二节 资本:交换背后的真实关系
  • 1.从交换中生发出来的形式上的平等与自由
  • 2.深层解蔽:流通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 3.从主体向度出发的批判逻辑:资本和劳动与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
  • 4.异化:一个重新确定的客观颠倒关系
  • 第三节 《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
  • 1.倒立跳舞的桌子与商品拜物教
  • 2.一般社会财富与货币拜物教
  • 3.能生钱的钱与资本拜物教
  • 附录一 “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
  • 一、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言说“回到马克思”?
  • 二、什么是文本学的解读模式?
  • 三、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 四、 “历史现象学”的意义场
  • 附录二 文本解读与哲学创造
  • 附录三 马克思重要学术研究及文本年表
  • 附录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介绍
  • (1) MEGA版的基本情况
  • (2) MEGA1出版简目
  • 第一部分:《资本论》以外的全部著作和文章
  • 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准备稿
  • 第三部分:通信
  • 第四部分:总索引
  • 第一部分:著作、文章及手稿 (Abt. 1: Werke, Artikel, Entwürfe)
  • 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Abt. 2: Das Kapital und Vorarbeiten)
  • 第三部分:书信(Abt. 3: Briefwechsel)
  • 第四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摘录、笔记和批注部分(Abt. 4: Exzerpte, Notizen, Marginalien)
  • 主要参考文献
  • 主题索引
  • 后记
  • 第四版修订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张一兵声嘶力竭的口号与其备受争议的思想构境论

    张一兵声嘶力竭的口号与其备受争议的思想构境论 —— 南京大学教授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书评第一次认识张一兵老师,是在厦门大学哲海潮学社的哲学讨论会上,有同学发了一个海报,说明天和后天有人要来厦门大学和华侨大学开讲座。第二天,我欣然前往华侨大学,满怀期待地走进了讲座的举办地 ——F401 教室。没错,主讲人正是本书的作者张一兵。令我震撼的是,张一兵老师讲述了他在 2017 年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扫描了十万张马克思手稿回国,这被我称之为是当代大唐西域记。张老师的理由也很充分,旧的马哲体系承袭自前苏联,马哲著作对我们来说存在着二手翻译现象,张老师指出,并不要求所有人都要直面马克思的原著和手稿,但总有人要去做这些事情。在讲座结束以后,我有幸向张一兵老师提问,我的问题是如何阅读 1844 手稿,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间杂乱无章的房屋,堆满了马克思亲手写就的草稿。张一兵老师从手稿内容来源和手稿文本两个角度,为我列了一些书单,并希望我能一直读下去。如果检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博士论文,经常能在论文引用处看到张一兵的名字。张一兵是一个争议很大的研究者,网上不乏对于其思想构境论的批评,认为其太过主观,甚至有人套娃说,用张一兵的思想构境论研究张一兵的思想构境过程。我甚至和老师开过玩笑,建议把回到马克思改为回到张一兵 (我相信以张一兵先生的胸怀,对此不会介意)。但无论怎么说,回到马克思的确是个需要声嘶力竭的口号,以我个人带有局限性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水平的了解,确实有人在脱离马克思原著的情况下大谈特谈马克思,似乎马克思只是一个政治学家,而非哲学家,完全忽略了马克思哲学经济学著作的影响力。此外,也有人认为马克思只是搞哲学的,甚至有的学生问出马院不就是哲学学院这种荒唐的问题…… 而且,就算是不认同张一兵的观点,要批判张一兵,也应该建立在读过张一兵著作的基础上,那就让我们随着他的脚步,一起回到张一兵哦不回到马克思吧。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