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聚焦商业经营管理的核心,资产负债管理,助力中国银行业应对加剧变化的挑战,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梳理了美国创新的重要历史,并对当下的处境表示了担忧,对未来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策略支撑。

本书的开头部分,聚焦公费资助的科学创新如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为战后充满活力的美国经济奠定了基础。

作者通过分析美国历史上科技突破助推经济增长的成功案例,以及揭开尘封历史中那些曾立下汗马功劳的“关键人物”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将美国经济开始飞跃的深层原因清晰地揭露出来。接下来,这一部分还解释了科学的过度自信、政治家的互相冲突,以及预算问题如何促使公共开支逐渐倾向于削减科学经费。

在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具体的经济案例阐述了今天美国的公共资助已经成为推动科技研发的主力,尽管力度尚太低,但公共资助的科学将继续获得创新性并贡献就业岗位。同时这一部分还解释了为什么私营企业在科学方面的投资存在系统性的不足。

第三给出了作者的核心观点,也是一份关于创新的国家型战略: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参与,扩大科技投资,鼓励地方创新,并帮助普通的美国人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以确保资金被明智地使用,利益在美国各地共享,重获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并终使美国落后的地区受益。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语
  • 中文版推荐序Ⅰ 美国科技为什么领先
  • 中文版推荐序Ⅱ 科技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
  • 自序 写给每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人
  • 导言 创新永无止境
  • 问题出在哪儿?
  • 重获引擎
  • 路线图
  • 第一章 为了我们的舒适、安全和繁荣
  • 企业创新的兴起
  • 受到挑战的大学
  • 政府的缺席
  • 你现在能看见我吗?
  • 最终拥抱未来
  • 战后的发明热潮
  • 花钱不设限
  • 新的前沿
  • 中产阶级奇迹
  • 全球新秩序
  • 创新让美国伟大
  • 第二章 无论需要什么
  • 布什模式的论战
  • 支持科学的共识
  • 带我去月球
  • 不是菓珍
  • 电脑计算
  • 越来越大的机器
  • 小晶体管的大影响
  • 军工创新综合体
  • 第三章 从天堂跌落
  • 一个大爆炸
  • 远大的期望
  • 辐射毒物
  • 《寂静的春天》
  • 基斯佳科夫斯基的《旅程》
  • 政治家与科学家的对比
  • 在大学的肉汁列车上踩刹车
  • 收紧钱袋
  • 里根革命
  • 再度拥抱科学
  • 第四章 私企研发的局限性
  • 平板显示屏:错失良机
  • 研发、生产和美国生活标准
  • 私营研发的第一个局限:溢出效应
  • 私营研发的第二个局限:专属的私营研究
  • 私营研发的第三个局限:发展滞后
  • 进入死亡之谷
  • 私营研发投入太低
  • 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 当想法越来越难得
  • 私营研发的承诺和局限
  • 第五章 公共研发:推动前沿发展,促进增长
  • 人类基因组计划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创新机器
  • 不仅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 公共技术融资产生红利
  • 投资要浮起所有的船,而不只是快艇
  • 公共研究经费和工作岗位——证据
  • 公共投资的局部效益
  • 公共研发有风险——必须容忍失败
  • 对公共研发的总结
  • 第六章 美国:机遇之国
  • 超级明星城市拉大差距
  • 房租居高不下
  • 缺少资助的婴儿爱因斯坦
  • 经济两极分化影响到政治分化
  • 谁能加冕新超级明星城市?
  • 超级明星城市是怎么形成的?
  • 肯德尔广场:世界生物技术中心
  • 西雅图与阿尔伯克基的对比
  • 州府政策跑向谷底
  • 美国以地区为政策基础的历史
  • 赠地大学:建设美国的高等教育
  • 田纳西河谷管理局:建设南方能源基础设施
  • 军事基地:扩散战后的财富
  • 你要去的地方
  • 是时候给一些超级新星加冕
  • 第七章 创新支持增长
  • 不是关于米老鼠的故事
  • 为科学的发展提供资金
  • 不仅要正义的研究,而且要产品的发展:跨越死亡谷
  • 扩散财富
  • 通过竞争创造新的创新中心
  • 启用独立委员会
  • 钱到底花在哪里?
  • 供给满足需求
  • 如何筹到钱?
  • 建立创新红利
  • 为创新红利投资:不是为了地主,而是为了让纳税人致富
  • 分配红利
  • 行动时机
  • 第八章 大科学和未来工业:如果不是我们,还会是谁?
  • 合成生物学
  • 氢能源
  • 深海资源
  • 美国领先的滑落
  • 技术领先促进经济增长
  • 知识产权、环境和道德
  • 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何前进:研究型园区战略
  • 中国台湾地区
  • 新加坡
  • 中国
  • 加拿大
  • 谁赢得了好工作?
  • 附录 美国科研力量的具体分布情况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国站在二战的余威和道德制高点上,成为当时世界创新的高地,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包括最优秀的企业家,科学家和有限的政治家,同步也诞生了一大批野心家和政客。美国为科技产业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撑,至今长盛不衰;美国的科技创新也是激进的,核能,化学能,生物能,信息能等等等等,无一不被他们用作武器,成为悬在全世界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同时美国又是伟大的,被他们用作武器的各种新技术又成功民用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整体提升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是他们的政客仍在用他们惯用的套路,统治着这个实力仍然强大的国家,让世界处于原本早就不应该有的动荡和不安之中,也给他们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应发挥的作用

      这本书是美国人对自己政府如何能在过去以及将来促进创新的探讨,适合在当下中国从事创新工作的人们读来判断个人和企业所处的历史方位。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