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2千字
字数
2015-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有份量的经济史稿。
内容简介
本书所涉10年是新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以大量翔实珍贵资料,全面反映了1966年-1976年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的状况。
尽管到处都在“革命”、“造反”、“文攻武卫”、“大批判”,但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勉力支持下,经济建设仍有进展有成效,科研成果不断。
当然,总体上是“革命”严重挫伤了生产力,以致许多行业到了崩溃边缘。书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史家眼光看待这十年,在叙述历程,列举事例、数据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其缘由,评价了其得失。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研究概况与评价焦点
- 第一节 “文革”时期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概况
- 一、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1981年
- 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 第二节 “崩溃边缘论”和“有所发展论”的分歧与讨论
- 第三节 产生分歧的原因
- 第二章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三起三落”的历程
- 第一节 “一起”:1966年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 第二节 “一落”:1966年底到1968年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 第三节 “二起”:从1969年新“跃进”到1973年经济调整
- 一、为完成“三五”计划而发动“新跃进”
- 二、“四五”计划的制定和“三个突破”
- 三、周恩来主持经济调整
- 第四节 “二落”: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对国民经济的再度冲击
- 第五节 “三起”:1975年经济整顿取得重要成效
- 二、邓小平领导1975年经济领域整顿
- 三、整顿的成效和“四五”计划的完成
- 第六节 “三落”: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经济危局
-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的经济活动与思想
- 第一节 “文革”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
- 一、毛泽东发动“文革”的经济思考
- 二、毛泽东“抓革命,促生产”的经济思想主线
- 三、毛泽东的平均主义思想和谨慎实践态度
- 四、毛泽东“文革”时期经济思想中合理的部分
- 第二节 周恩来勉力维持国民经济运行、开拓对外经济工作新局面的活动和思想
- 一、在动乱中勉力撑持,尽量减少“文革”对经济工作的破坏
- 二、批判极左思潮,努力恢复和落实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
- 三、抓住时机,开拓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 四、在困难局面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崇高信念
- 第三节 邓小平主持经济整顿和改革的活动和思想
- 一、在整顿中强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反对极左思潮
- 二、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国情,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战略
- 三、积极提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知识,试验改革
- 第四节 陈云抵制“左”倾错误、开拓对外经济工作新局面的活动和思想
- 一、在逆境中和极左势力进行不懈的斗争
- 二、立足现实,放眼世界,积极开拓对外经济工作新局面
- 第四章 “文革”时期工业经济运行历程与状况
- 第一节 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
- 一、努力稳定工业生产秩序(1966)
- 二、夺权风暴与工业生产连年下降(1967—1968)
- 三、恢复生产秩序与工业生产止跌回升(1969)
- 四、“三个突破”与工业整顿(1970—1974)
- 五、邓小平主持工业整顿(1975)
- 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与工业混乱、经济负增长(1976)
- 第二节 三线建设
- 一、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
- 二、三线建设的指导思想、管理体制和进程
- 第三节 地方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 一、地方工业的发展原因
- 二、地方工业发展特点和问题
- 第四节 工业经济管理体制大变动和企业领导体制演变
- 一、工业经济管理体制变革
- 二、工业企业领导体制演变
- 第五章 “文革”时期工业经济的成就、损失与评价
- 第一节 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 一、工业生产能力扩大、产量增加、区域布局改善
- 二、石化、机械、电子等各个工业部门都有发展
- 三、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等国防工业成就突出
- 第二节 “文革”给工业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 一、“文革”造成工业发展的速度下降
- 二、“文革”造成工业发展的效益下降
- 三、“文革”造成工业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的混乱
- 四、“文革”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失调和工业内部结构失衡趋势加剧
- 五、“文革”造成工业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
- 六、“文革”造成工业发展的战略思想难以摆脱“左”的错误
- 第三节 学术界对“文革”时期工业经济的评价
- 第六章 “文革”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农业经济在干扰中缓慢发展
- 一、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由抓农业转变为抓战备(1965—1966)
- 二、“文革”前期农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67—1969)
- 三、农村经济政策的恢复和农业生产的好转(1970—1971)
- 四、农业经济在动荡中曲折发展(1971—1976)
- 第二节 农业学大寨高潮的掀起
- 一、农业学大寨运动走上“阶级斗争为纲”的歧途
- 二、努力纠正农业学大寨中的极左错误
- 三、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
- 四、两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和普及大寨县运动
- 五、对“文革”时期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评价
- 第三节 社队企业的发展
- 一、社队企业的萌芽
- 二、“五七指示”使社队工业悄然起步
- 三、社队企业与乡镇企业的关系
- 第七章 “文革”时期农业经济的成就与损失
- 第一节 “文革”时期农业的主要成就
-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 二、农业技术革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 三、农业主要产品指标得到一定提高
- 第二节 “文革”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干扰破坏
- 一、国民经济中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 二、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缓慢,失去了正常情况下应该取得的成就
- 三、农业的波折和低速发展,导致了工农和城乡居民之间生活水平差距的扩大
- 第八章 “文革”时期的第三产业和社会发展
- 第一节 国家财政税收运行历程和损失、成就
- 一、财政工作受到严重冲击和状况恶化
- 二、维护财政纪律、实行财政整顿的努力和成就
- 三、“斗批改”环境下的财政、税务、信贷、工资改革
- 第二节 金融工作的运行历程和损失、成就
- 一、“文革”前期金融部门遭受严重冲击
- 二、“文革”后期金融工作的恢复和缓慢发展
- 第三节 外贸工作的运行历程和损失、成就
- 一、“文革”前期外贸工作遭受严重破坏(1966—1969)
- 二、批判极左思潮和调整外贸政策(1971—1973)
- 三、“文革”后期外贸领域坚持还是抵制极左错误的斗争(1974—1976)
- 第四节 以“四三方案”为代表的对外经济工作新开拓
- 一、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对外引进规划——“四三方案”
- 二、“文革”时期对外经济援助及其偏差
- 第五节 商业工作的运行历程和损失、成就
- 一、“文革”前期商业工作遭受严重破坏
- 二、“文革”后期商业工作的发展状况
- 第六节 科技工作的运行历程和损失、成就
- 一、“文革”对科技工作的摧残和破坏
- 二、落实科技事业政策的努力
- 三、以国防科技为代表的尖端技术的突破
- 第七节 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而比较平均
- 一、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当然是“文革”的动乱破坏。此外也有些因素是应该考虑的
- 二、人民生活水平从某些方面看也有所改善
- 三、“文革”时期,人民生活差别、干群经济差别不大
- 第九章 从两个五年计划看“文革”时期国民经济
- 第一节 “三五”计划重点由“抓吃穿用”转向抓战备
- 一、“三五”计划初步设想——“抓吃穿用”
- 二、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三五”计划向抓战备急剧转变
- 第二节 新“三五”计划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 一、设立“小计委”编制新“三五”计划
- 二、新“三五”计划草案及其指导思想
- 第三节 “三五”计划的执行及“文革”的破坏干扰
- 一、“三五”计划的良好起步与“文革”的突然发动
- 二、“三五”计划在战备高潮中勉强完成
- 第四节 不断加码又不断降低指标的“四五”计划
- 一、战备高潮中的“四五”计划高指标
- 二、备战对“四五”计划的干扰
- 三、周恩来主持降低“四五”计划高指标
- 第五节 1975年整顿中降低“四五”计划指标及完成
- 一、调整和完成“四五”计划
- 二、制订1976年—1985年国民经济十年规划
- 第六节 对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评价不能过高
- 一、指标偏低的“三五”计划
- 二、指标过高的“四五”计划
- 三、这两个五年计划的编制留下的教训
- 第十章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整体研究结论
- 第一节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
- 一、1976年与新中国初期相比取得的成就
- 二、1976年与“文革”前相比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和存在严重问题
- 一、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 二、经济效益下降十分突出
- 第三节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 第四节 “文革”时期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四个起步
- 一、“文革”时期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个起步,是把人口增长指标纳入国家计划管理,计划生育第一次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 二、“文革”时期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第二个起步,是农村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的推广
- 三、“文革”时期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第三个起步,是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政策,使之第一次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 四、“文革”时期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第四个起步,是开始推行普及中小学教育战略
- 第五节 评价“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几点思考
- 一、怎样看待“文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 二、造成“文革”时期经济缓慢发展的几个原因
- 三、“文革”时期经济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的关系
-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2年9月,是一家以出版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出版范围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学艺术等,同时编辑出版《龙门阵》杂志。 初心不忘,书籍不朽;守正创新,再启征程。四川人民出版社将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为促进四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文化自觉,向着全国一流出版社的目标奋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