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多个维度对比了中国和印度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比较中国和印度社会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发展道路、农业和农村发展、城市化及其后果、劳动与社会组织、社区与社会治理、医疗与教育、文化与精神、性别与儿童发展等方面相似及相异的经历,并追问这些异同背后的原因。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道路与制度
  • 第一章 印度归来话中印比较
  • 第二章 中国和印度:成就不同的制度根源
  • 一、发展竞赛
  • 二、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
  • 三、谁处于领先位置
  • 四、为什么
  • 五、印度赶上中国了吗?
  • 六、这场竞赛的意义
  • 城乡发展和政策
  • 第三章 保障农村就业——两个国家的故事:新自由主义印度的就业权和中国集体时代的劳动积累
  • 一、一个非同寻常的比较
  • 二、策略情境,轨迹,干预的点
  • 三、就业权:一些比较
  • 四、NREGA:前路在何方?
  • 五、比较结果:要旨
  • 第四章 中国和印度的扶贫:近期趋势的政策含义
  • 一、不同点和相同点
  • 二、中国的减贫措施
  • 三、印度的减贫
  • 四、结论
  • 第五章 中印城市规模、城市化时空变迁及其动力机制的对比研究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中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及基本特征对比
  • 三、中印城市化的时间特征对比
  • 四、中印城市化空间特征的对比
  • 五、中印城市化空间变异的动力机制分析
  • 六、结论
  • 第六章 中印两国非营利部门的比较:一个初步的探索
  • 一、中印两国非营利部门发展的历史脉络
  • 二、中印两国对非营利部门管理的基本法律框架
  • 三、中印两国非营利部门发展现状比较
  • 四、结论
  • 第七章 城市建筑业的包身工:印度和中国的新劳动制度的形成
  • 一、劳动力迁移和脆弱性的经济根源
  • 二、法律上和实践上的“包身工”
  • 三、劳动合同的灵活性:理解城市建设中的工作
  • 四、建筑工地上的灵活工资和积累
  • 五、封闭的工作场所:城市建设中被约束的劳工
  • 六、结束语
  • 社区与社会治理
  • 第八章 中印大城市摊贩治理:行政化排斥与政治性接纳
  • 一、中印大城市的摊贩经济及其产生
  • 二、中印大城市摊贩治理的相异之处
  • 三、中印大城市摊贩治理的相似性分析
  • 四、行政化排斥与政治性接纳:中印大城市摊贩治理模式的比较启示
  • 第九章 比较中印两国基层政府:起源、历史和发展
  • 医疗、教育与法律
  • 第十章 中印药业发展比较
  • 一、生产规模与药品市场的状况
  • 二、制药发展历程
  • 三、研发与国际化程度
  • 四、结论
  • 第十一章 中印人力资本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中印人力资源数量的对比分析
  • 三、中印人力资本的教育水平分析
  • 四、中印“干中学”人力资本对比
  • 五、中印人力资本健康状况对比
  • 六、主要结论及讨论
  • 第十二章 中印反倾销正常价值确定规则比较
  • 一、印度的反倾销制度体系
  • 二、中国的反倾销制度体系
  • 三、中印正常价值确定规则的比较
  • 四、结论
  • 性别与儿童发展
  • 第十三章 发展与性别平等:一个中印比较的视角
  • 一、性别平等在中国和印度:一个简要的背景
  • 二、研究地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三、发展与性别平等:莲荷县和岗德社区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变化
  • 四、结论和讨论
  • 第十四章 中国和印度的乡城迁移和儿童医疗保健的性别差异
  • 一、绪论
  • 二、乡城迁移、性别歧视和卫生保健
  • 三、田野研究
  • 四、研究发现:迁移前
  • 五、发现:迁移后
  • 六、讨论
  • 七、结论
  • 第十五章 中印比较视角下的“失踪女孩”现象:历史、现状和政策
  • 一、背景:从“失踪女人”到“失踪女性”到“失踪女孩”
  • 二、中印“失踪女孩”现象:历史、现状、原因和后果
  • 三、中印“失踪女孩”现象治理比较:政策效果抑或“意外后果”?
  • 四、结论
  • 文化与精神
  • 第十六章 中印比较视野下的现代性、民族主义、精神与世俗——Peter van der Veer思想述评
  • 一、研究传统、比较的方法和研究框架
  • 二、宗教与民族主义
  • 三、作为国家工程(national project)的世俗主义(secularism)
  • 四、精神(spirituality)、精神民族主义(spiritual nationalism)、瑜伽和气功
  • 五、对van der Veer思想的评价
  • 第十七章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印度人与中国人形象
  • 一、印度人:富有、虔诚、执迷、卑贱且有欺骗性
  • 二、中国人:富有与美德并具,灵巧与狡猾莫辨
  • 三、结语
  • 第十八章 作为现代国家手段的市场与传统:中、印经典文本影视剧比较研究
  • 一、背景:市场经济建设与影视产业
  • 二、研究对象:中印经典翻拍
  • 三、《西游记》与《罗摩衍那》:从叙事逻辑到“国家往昔”
  • 四、经典文本之“壳”:“市场经济”与共同体叙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四川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有400余种图书获省、部委以上奖励。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重点文化企业的骨干企业,2012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全国中小学教辅材料主科出版全资质,201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资质。2011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7项,2013年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