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主要以文学与音乐关系为视角,对《诗经》、唐前挽歌、汉唐乐府诗、唐宋词、元曲、昆曲等中国诗歌史、音乐文化史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重加研讨。

内容简介

中国诗歌两三千年的历史演进主要表现为中国文人对汉字声、韵、调等要素愈加自觉的体认和利用,这具体表现为对文字形式美和文体规范的自觉追求。中国式的歌唱都是以传辞为目的,“文”为主、“乐”为从,“文”决定“乐”。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对《诗经》“风”“雅”“颂”的划分、对先秦以及汉魏六朝的挽歌、对汉唐乐府诗、词曲起源、词曲调牌与宫调、南北曲的歌唱等问题,都可能有全新的认识。

本书作者曾以“中国韵文文与乐关系研究”为题申报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获得立项,本书为作者以此项目为中心、持续多年的学术探索的成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韵文之结构与演进
  • 一、唐近体诗的结构规则及其意义
  • 二、“宋词”在中国韵文结构方面的新贡献
  • 三、“元曲”对中国韵文的新贡献
  • 四、唐前中国韵文之结构与演进
  • 结语
  • 百年《诗经》研究献疑
  • 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二、《诗经》皆为“乐歌”?
  • 三、《诗经》分“风”、“雅”、“颂”三类?
  • 挽歌流变考
  • 引言
  • 一、挽歌的起源
  • 二、挽歌的制度化
  • 三、挽歌诗的制作
  • 四、挽歌的娱乐化和职业化
  • 五、挽歌的歌唱:“文”与“乐”
  • 六、挽歌的案头化与挽联
  • 小结
  • 汉唐“乐府诗”辨证
  • 一、作为管理机构的“乐府”及其泛化
  • 二、“乐府”作为一类文字观念的出现
  • 三、古人“乐府(诗)”之所指
  • 结论
  • 《全唐诗》应当收录“词”么?
  • 一、问题的提出:《全唐诗》的缺憾
  • 二、如何区分“诗”“词”
  • 三、“词”体意识的出现
  • 四、唐五代人无“诗”“词”有别的观念
  • 结论
  • 读《唐诗三百首》志疑
  • 《花间集笺注》前言
  • 一、《花间集》是怎样性质的一本书
  • 二、本书编纂的几点想法
  • “曲”变为“词”:长短句韵文之演进
  • “诗变为词”说辨证
  • 一、“诗变为词”:一种描述中国诗歌史演进的逻辑框架
  • 二、“诗变为词”说的历史语境
  • 三、“诗变为词”说的三种含义
  • 四、对“诗变为词”说的进一步分析
  • 《九宫大成》之“词乐”刍议
  • “曲牌”本不分“南”“北”
  • 一、问题的前提:“曲牌”是文体单位,还是音乐单位?
  • 二、早期曲籍中“曲牌”大都不标“南”“北”
  • 三、如何理解早期戏曲文献中“曲牌”标“南”“北”现象
  • 四、“曲牌”为何被分“南”“北”?
  • 南戏本不能成“套”,北剧原不必分“折”
  • 论元曲调牌及其宫调的标示
  • 一、未见宫调标示的“元”曲文献
  • 二、有宫调标示的“元”曲文献
  • 三、《中原音韵》“北九宫”体系的文献依据
  • 元剧“楔子”推考
  • 楔子之指义
  • 楔子之使用
  • 楔子之演唱
  • 楔子之功用
  • 论“高腔”与“弋阳腔”“昆山腔”等诸腔之关系
  • 一、“高腔”一词的出现
  • 二、“高腔”是怎样一种声腔
  • 三、“高腔”与“弋阳腔”等诸腔之关系
  • 代结语:“高腔”之名何以出现
  • “昆山腔”“昆曲”与“昆剧”考辨
  • 引言
  • 一、新、旧“昆山腔”
  • 二、从“昆山腔”到“昆曲”
  • 三、最晚出现的“昆剧”
  • 结论
  • 也谈曲学史上的“汤沈之争”
  • 引子
  • 试论昆曲作为一种文士文化
  • 曲唱“字腔”“过腔”辨证
  • 一、引子:昆曲唱为何会有“过腔”?
  • 二、何谓“字腔”“过腔”
  • 三、“字腔”“过腔”唱需变通的几种情况
  • 四、结论:区别“字腔”“过腔”至关紧要
  •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 引言
  • 一、文人曲社的风雅传承
  • 二、文人的文化担当与社会参与
  • 三、文化传承之关键在教育
  • 结论
  • 也谈中国昆曲作为“文化遗产”的保存问题
  • 昆曲能“原封不动”地保存么?
  • 昆曲在当代有“创新”的可能么?
  • “革新”和新戏对昆曲的意义
  • “古典”昆曲一定要迎合“现代”观众的趣味么?
  • 编排新戏的成本和风险
  • 结语:昆曲的当务之急是“继承”,不是“发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