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讨论了大众化司法在陕甘宁边区的形成和确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内容简介

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司法制度的建设上抛弃了清末、北京政府所推崇的西方式新型司法制度,开始了大众化的尝试,给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开创了中国司法现代的一种新类型、司法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阶段。

陕甘宁边区所尝试的大众化司法,不仅没有现成的理论,更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学说背道而驰,也没有可资仿效的对象,在人类司法制度的发展史上极为独特。就是因为其“极为独特”,因而,从其产生的那天起对它的评价就聚讼纷纭。

本书认为,大众化司法的形成和确立,既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对环境压力的现实应对,又是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自觉的理论选择——从政治上讲,是为了获取民众的拥护,夺取政权;从法律上讲,是为了解决公共权力与社会、民众的脱离问题,但司法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导致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出现了争论和曲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增订版序
  • 第一版序
  • 第一章 何去何从:专业化司法还是大众化司法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争议之由来
  • 二、价值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
  • 二、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三节 学术旨趣
  • 一、时间与对象
  • 二、研究资料
  • 三、研究视角
  • 四、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基本概念
  • 一、陕甘宁边区
  • 二、司法制度
  • 三、大众化司法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厘清方向:专业化司法制度之肇始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司法审判的危机
  • 一、中国社会自身发展带来的挑战
  • 二、西方法律文化的挑战
  • 三、审判危机之影响
  • 四、中国传统审判制度的回应
  • 第二节 专业化司法制度之创制
  • 一、对专业化司法制度的认识
  • 二、专业化司法制度方向的确立
  • 第三节 专业化司法制度之发展
  • 一、北京政府时期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改弦易辙:大众化司法制度之试验
  • 第一节 司法理念
  • 一、司法工作必须以共产党的政策为中心
  • 二、司法是镇压敌对分子的有力手段
  • 三、司法工作是一种专门工作
  • 四、方便民众
  • 第二节 司法制度
  • 一、司法体制
  • 二、司法机关
  • 三、审判制度
  • 四、主要特点
  • 第三节 司法人员
  • 一、司法工作领导人
  • 二、从业人员
  • 第四节 小结
  • 一、问题及表现
  • 二、成因及分析
  • 第四章 平地波澜:大众化司法制度之争论
  • 第一节 专业司法人员的到来
  • 一、李木庵的理想
  • 二、谢觉哉的不满
  • 三、交往合作平台
  • 第二节 司法工作正规化方案的推行
  • 一、改善司法环境
  • 二、健全司法体制
  • 第三节 策略和方法
  • 一、将政治案件和普通案件分开处理
  • 二、增强方案的合法性
  • 三、加强对县司法处的业务领导和检查落实
  • 四、及时总结发现问题
  • 五、争取民众的拥护
  • 第四节 改革戛然而止
  • 一、原有司法人员的反对
  • 二、失去权力者的支持
  • 三、深层原因
  • 第五节 后果
  • 一、原审案件被推翻
  • 二、工农干部重新成了司法人员的主流
  • 三、程序意识进一步泯灭
  • 四、行政领导司法的体制进一步强化
  • 五、司法机关进一步边缘化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五章 最终定型:大众化司法制度之确立
  • 第一节 催生者
  • 一、马锡五其人
  • 二、相关案例
  • 三、“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塑造
  • 四、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推行
  • 第二节 构建理论基础
  • 一、理论基础
  • 二、司法理念
  • 第三节 制度内涵
  • 一、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
  • 二、诉讼审判制度
  • 三、执行制度
  • 第四节 方法与技术
  • 一、司法人员必须与群众同心同德
  • 二、深入案发地点调查研究
  • 三、不同性质的案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 四、不拘泥于程序
  • 五、以民众满意与否评价司法工作的好与坏
  • 第五节 成因汇总
  • 一、中国问题特殊化的产物
  • 二、探索新型政权之需要
  • 三、群众路线的确立
  • 四、边区特殊环境和条件
  • 第六节 小结
  • 第六章 个案观察: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缘起
  • 一、边区政府的考虑
  • 二、民众的要求和参与
  • 三、司法人员的态度
  • 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推行
  • 一、第一阶段
  • 二、第二阶段
  • 三、第三阶段
  • 第三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基本内容
  • 一、内容和特点
  • 二、主要技术
  • 第四节 问题与思考
  • 一、问题
  • 二、解决办法
  • 第五节 小结
  • 一、获得了民众的拥护
  • 二、尝试对传统乡村社会进行改造
  • 三、民众获得了最起码的自治权利
  • 第七章 艰难反思:大众化司法制度之修正
  • 第一节 自我检讨
  • 一、司法体制
  • 二、诉讼审判制度
  • 三、司法人员
  • 第二节 评价
  • 一、标准和角度
  • 二、政治视角的评价
  • 三、法律视角的评价
  • 第三节 出路
  • 一、律师制度
  • 二、陪审或参审制度
  • 三、现代诉讼审判制度和程序
  • 四、法官职业操守
  • 第四节 小结
  • 一、与边区的政治体制高度契合
  • 二、过分强调经验导致对理论的忽视
  • 三、呈现出向传统复归的趋势
  • 四、强大的复制能力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第一版《从司法为民到人民司法 —— 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研究》刊行于 2007 年,距离这次增订再版已有 11 年的历史。那时,大学文科教师的科研经费还不像今天这般宽裕,出版社体制改革又刚刚开始,学术著作的出版,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社长李传敢先生接到本书书稿后第一时间便拍板把书稿放到该社着力打造的经典书系 “中青年法学文库” 之中出版,按标准支付最高稿费,且不收一分赞助费,令笔者感动不已。书稿出版后受到了学界的好评,首印后很快售罄,验证了李传敢先生的眼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价值!一是新中国的人民司法历史形成有了立体体现。二是当前司法界正在努力形成的 “信访打头调解优先诉讼断后” 与边区时期的社情有较大差别,但是调解仍然不失为解决纠纷的良好方法之一。三是调解方法是好,但有其弊端,比如强制性,又如不讲程序等,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总结、规范。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