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基于全新解密档案与新发掘资料的“切尔诺贝利”全景式调查,比小说更精彩、比恐怖电影还惊悚的非虚构作品。

内容简介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场人物
  • 引子
  • Ⅰ 一座城市的诞生
  • 一 苏维埃的普罗米修斯
  • 二 α、β和γ
  • 三 4月25日,星期五,下午5点,普里皮亚季
  • 四 和平原子的秘密
  • 五 4月25日,星期五,晚11点55分,四号机组控制室
  • 六 4月26日,星期六,凌晨1点28分,第二民兵消防站
  • 七 星期六,凌晨1点30分,基辅
  • 八 星期六,凌晨6点15分,普里皮亚季
  • 九 星期日,4月27日,普里皮亚季
  • Ⅱ 帝国的灭亡
  • 十 云
  • 十一 “中国综合症”
  • 十二 切尔诺贝利之战
  • 十三 第六医院之内
  • 十四 清理员
  • 十五 调查
  • 十六 石棺
  • 十七 禁区
  • 十八 审判
  • 十九 大象脚
  • 二十 瓦列里·赫德姆丘克之墓
  • 尾声
  • 致谢
  • 作者手记
  • 专有名词
  • 辐射单位
  • 注释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7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惊心动魄

    看到本书接近一半的时候,从很少的几张城市黑白照片感受到当时(20 世纪 80 年代)的切尔诺贝利城市规划的仅仅有条,也能看到当时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苏联老大哥的底子和实力还是很强的,即使其即将进入了 “死亡” 状态。书中在四号机组核爆炸后,频繁出现一个词叫 “中国综合症”,还以为又是类似于 “中国威胁论” 之类的说辞,后来找了度娘才知道,这是在 19 世纪 80 年代初,由美国詹姆斯・布里奇斯执导,简・方达、杰克・莱蒙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了女记者金伯利和摄影师亚当斯拍到加利福尼亚一家核电站控制室发生故障,且发现这是个严重的事故。而后逃脱暗杀,揭露真相的故事。把艺术与严肃的社会态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又让人感觉不到政治和社会含义的存在。它是一部一流的娱乐片,也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影片上映后没几个月,美国发生三哩岛核电厂事故,使得该片涂上了一层先知先觉的色彩。此电影的名字也不是因为我国某种原因而起的,它的来历是由于电影中的台词 “核反应堆的冷却水如果烧干,可能会发生很可怕的事,会把地球烧穿,而美国的地球另一面是中国”,所以就有中国综合症的说法。
    涨姿势了!!!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永远不要再有第二个切尔诺贝利

      对于切尔诺贝利的听闻有很多很多,但是之前都是电影、纪录片等等,从来没有看过一本书籍,没有完整的去了解过,加入收藏夹很久了,今天才有机会静下心来看完。怎么说呢,看完以后心情应该用沉重来形容吧。为千千万万被无辜牵连的普通人和普通的生灵,感到难过,对于这种非虚构类的题材,在看的时候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因为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就免不了会产生一种悲伤的情绪,且这种情绪久久不散。就像主编推荐里写的 “比小说更精彩、比恐怖电影还惊悚”,的的确确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希望再也不要有第二个切尔诺贝利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祸之殇

        如果读完全书,其实就会明白作者要说的就是一句话:切尔诺贝利是一个体制孕育造就的迟早要爆发的灾难。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并不是事后的救援,而时描述厂长布留哈诺夫被体制 “驯化” 的心路历程。布留哈诺夫从一开始的古板、严格、不做妥协,到后来的应付了事、抓大放小、好大喜功,让人看到了一个严谨负责的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懂得变通与厚黑的官僚。书中有大量细节,描写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核电站所面临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困难。这种困难是全方位的,全行业的,上下游的,是一个雄心勃勃严谨负责的厂长根本无力解决的。其中一个细节是,装配部件和建筑材料在运抵施工现场时,有一个普遍增加的工序,就是施工现场检查员检查部件或材料,将大比例的不合规或者不合格的部分退回原厂直接返修。如果无法返修或更换,就只能凑合了事。布留哈诺夫中间想到过辞职,当他把辞职报告交给上级领导的时候,领导觉得他疯了。在苏联官僚体系下,怎么可能有这种辞职呢?布留哈诺夫非但被责令留任,还被要求要提前完成建设任务,提前完成五年规划的目标。更为深入的甚至不是计划经济的弊病,而时苏联工业体系的最高信念:证明苏联。人,对苏联来说,就是工具而已。所以,在核工业体系中,人的安全,和核工业的证明使命相比,不值一提。设计周期,安全测试,工程质量,和核工业标志性的效率、功率相比,不值一提。关于紧急制动按钮 AZ-5 的设计问题,本书给出了比起电视剧更令人信服,也更符合事实的表述:之所以 AZ-5 体系的控制棒要设计成带有石墨头的顶端,不是节省成本,而时为了实现功率的最大输出。这种在最重要的安全措施上让人不寒而栗的工业设计指向体现了整个苏联工业体系,或者苏联作为一个政权的核心原则:不惜代价,证明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同样的逻辑同样适用于灾后的善后工作。专制权力下的蛮横强大不容置疑的动员能力,既是造成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悲剧的无处不在的推手,也是成批造就牺牲、奉献的救援英雄的高悬穹顶的索隆之眼。正如网友所说:制度造就了浩大的灾难,制度同样造就了英雄的救援。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9条书评

        出版方

        一頁folio

        一頁™️,独立出版品牌,2019年创立于北京。专注于人文社科、文学艺术及儿童图书三大领域,凝望历史纵深,关注知识发生学,珍视人文艺术的温度,力图让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成为一次突破边界的出发,承载每一种热爱,抵达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