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给当代乡村建设者写的新史记。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了2005-2015十年间,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人才计划”15-20名学员的人物故事,以作者自述的形式,回顾个人在时代背景下、在乡土社会中,青年人的成长经历,并在与土地、与乡村、与农民的互动中,反思个人成长与农村发展、甚至社会变迁的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仁文丛”(Green Thesis)总序
  • 前言
  • “一懂两爱”与“去精英化”的教育创新
  • 青年志愿者支农下乡的时代背景
  • 青年知识分子下乡的使命
  • 被主流挤压的支农下乡
  • 对制式教育的颠覆
  • 去精英化的乡村建设
  • 乡村建设是人的建设
  • 引言
  • 转轨:从个人成长看人才培养
  • 接轨:从机构需求看人才培养
  • 回归:乡村建设是人的建设
  • 理想寓于行动中
  • 学员招募程序
  • 培训过程
  • 培训成果
  • 人才培养计划与大学教育
  • 种子的信仰
  • 第一部分 守望
  • 引言 两个历程的相互嵌入
  • 1.1 一场悄悄的新时代乡村“乌托邦”实验
  • 世纪之交的大学生“上山下乡”
  • “知识分子到乡村去”的现实困境——以文化活动推动农村组织化
  • 一本杂志带起一场试验
  • 黄瓜藤畔谈金融危机
  • 1.2 一位大学生的十年“下乡记”
  • 向左公务员,向右乡村
  • 一个贫困乡村的项目分配模板
  • 被利益碾压的理想
  • 天等人民不等天
  • 公益化vs市场化
  • 变革者的变革之痛
  • 新的征程
  • 1.3 问道乡闾
  • 经典启蒙
  • 理科生的大学文化求道之路
  • 在乡村中求道
  • 打开新窗口的合作社资金互助模式
  • 1.4 乡村衰败下的合作社
  • 躁动与启蒙
  • 失败的联合购销试验
  • 从合作社培训与分享入手
  • 1.5 从农中追求自主生活方式
  • 传统农村大学生成长模式的反逆
  • 试水从农的失利
  • 大计划与小事情
  • 轻资本农业、再探索的失败
  • 阳澄湖畔耕与读
  • 金钱无法带来安全感,但种地可以
  • 1.6 “大时代”和“小时代”的缩影
  • 成长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 “90后”的精神逃避
  • 睁眼看世界 俯仰天地间
  • 用宝贵的青春实践
  • 走向田野 从梦中醒来
  • 1.7 潮流下的返乡青年模式
  • 顶着压力做傻事
  • 广场舞与融入乡村熟人社会
  • “返乡青年”的理想与现实
  • 乡建多元化下的青年
  • 1.8 一个案例:一位农村媳妇的蜕变
  • 从城市到农村
  • 广场舞、道德与书院
  • 与大学生一起
  • 农村妇女也能行
  • 一路成长
  • 乡村的工作与生活
  • 从一个点到一个省
  • 1.9 一个从“支农”到“滋农”的成长历程
  • 初识乡建
  • 再识乡建
  • 乡建反思
  • 乡建转型
  • 人生导师
  • 发展目标:社会企业家
  • 公益与乡建转型的问答
  • 第二部分 求索
  • 引言 从全球和历史角度看乡建
  • 2.1 我与乡建: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
  • 你是最后一个被录取的
  • 四川五亩村:从没吃没住开始
  • 十年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
  • 从异乡客到苗乡女婿
  • 让乡村焕发出现代的生机
  • 2.2 试解生态农业的商业之困
  • 从10户小屯开始的生态农业(2006年8月至2009年10月)
  • 打造终端:市场化的土生良品饭店(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
  • 平台的困境与公益化整合(2015年至今)
  • 2.3 一个合作社公益信托范本的打造
  • “绝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 合作社的公益信托模式
  • 成为“小二”:亲历农夫集市
  • 回到彩云之南继续……
  • 2.4 一位草根农民工的呐喊
  • 农民工也有大梦想
  • 踏上草根寻梦路
  • 不孤独的“傻瓜”们
  • 打造现实中的家园
  • 农民工群体的两条未来道路
  • 2.5 我的另类生活体验
  • 走出象牙塔
  • 从甘地身上学习乡建
  • 返乡与新青年绿色公社
  • 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合作
  • 一生的理想
  • 2.6 另类视角:一位退休人员的乡建探索
  • 从供销社领导到乡建志愿者
  • 为家乡做的几件小事
  • 乡村建设需要退休人员
  • 2.7 淌过的时光,留住的理想
  • “你们来能做什么?”
  • 南塘的呼唤
  • 多元化磨合
  • 理论与实践
  • 世界并不大
  • 幸运的理想主义
  • 第三部分 返乡
  • 引言 返乡有种
  • 3.1 隆化新乡村建设成功十年
  • 农村青年在城市
  • 诺奖得主尤努斯的影响
  • 由一本书开始
  • 打造宁夏新农村建设试验区
  • 返乡的生态农业路
  • 综合农协的创新
  • 从生态生产迈向生态合作
  • 3.2 少年白飞返乡记
  • 实践启蒙
  • “折腾”合作社
  • 联合购销的失败与反思
  • 返乡与不理解
  • 从粮食收购再出发
  • 依托中心资源做生态农业
  • 合作社资金互助风波
  • 返乡的意义
  • 3.3 彝族姑娘康丽的四次创业记
  • 从帮帮健康生活馆开始
  • 绿盟销售记
  • 清净家园的思考
  • 返乡与追求自我
  • 3.4 扎根家乡的大学生村干部
  • 从大学开始的乡建求索
  • 参加人才计划与西部计划
  • 驻村未遂与卖苹果
  • 村干部与创业
  • 精准扶贫项目的帮助
  • 驻村与入户
  • 未来村庄发展规划
  • 3.5 试着回到家乡
  • 休学打工
  • 经历富士康与传销组织
  • 重新走回农村
  • 乡村之痛
  • 从图书馆开始
  • 更进一步的未来
  • 3.6 探索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 弃学与义工
  • 返乡的失利
  • 接触生态农业
  • 汶川救灾与都市创业的结束
  • 再度返乡的绿色方舟
  • “天下为公”的共生家园
  • 第四部分 扎根
  • 引言 “理想乡”蒲韩乡村建设纪实
  • 4.1 向蒲韩“宝库”求索
  • 恰同学少年
  • 支农第一步
  • 理想的实践与困惑
  • 扎根蒲韩
  • 4.2 在蒲韩打造理想的儿童学堂
  • 重新认识乡村
  • 尝试中寻求变化
  • 乡村是最完整的学校
  • 在蒲韩的思考
  • 4.3 扎根蒲韩:干十年看成效
  • 要看得起穷人
  • 走出去与走回来
  • 真实的家乡
  • 留在蒲韩做好产品
  • 蒲韩给予的勇气
  • 4.4 一位大男孩的“生态养猪”
  • 不羁的问题少年
  • 人大到“人才”的反转
  • 在蒲韩办农场
  • 蒲韩生态养猪的起步
  • 乡村也可以不同
  • 4.5 “农二代”:从城市回归乡村的艰难心路
  • 从心理上回到乡村
  • 蒲韩历练与另一种可能
  • 乡村的困惑与成长
  • 4.6 平凡大学生的下乡救赎
  • 启蒙
  • 大学行思——贵溪下乡总结(节选)
  • 带队
  • 春晚
  • 乡村春晚组织总结(节选)
  • 逃离
  • 引吭
  • 进厂实践后的即时总结(节选)
  • 困境
  • 救赎
  • 坚持
  • 第五部分 家人
  • 引言 新的幸福,新的生活
  • 5.1 柿子树下的浪漫,一生一世的情缘
  • 志同道合,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 牵着你的手,公益路上一起走
  • 同桌的你
  • 有缘千里同行
  • 幸福那些事儿
  • 5.2 喜事来啦!
  • 有些惊喜,总让人幸福得摸不着边
  • 缘于一支钢笔
  • 不是一见钟情,而是“乡建”恨晚
  • 不在一起工作,就在一起生活
  • 青梅竹马,乡建为媒
  • 患难之中显真情
  • 不再错过爱
  • 新小知与新小农的另类爱情
  • 一个乡建家庭的故事
  • 附录
  •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简介
  • 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简介
  • 梁中心人才计划及青年人陪伴工作大事记
  • 致谢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东方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创建于1986年,专注于高品质的经济管理、励志和健康类图书的出版,并利用人民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和发行渠道,成功占据了中国大陆地区同类书籍出版市场的三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