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在令人信服的文本考证和梳理的基础上,完整地呈现了司马光的易学宇宙观,并准确地揭示出其根本的价值指向。

内容简介

北宋司马光的《潜虚》,是其易学宇宙观建构的集中体现,在司马光的易学体系乃至整个哲学体系中均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本书以《潜虚》为核心,对司马光易学宇宙观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全面考察。

首先,本书对《潜虚》的版本情况,今传《潜虚》全本的续补者,《潜虚》之《行图》《变图》《解图》文字的真伪甄别等文献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辨。

其次,本书论述了作为拟经之作的《潜虚》在哪些方面继承了汉代扬雄《太玄》仿拟《周易》的写作方式,又在哪些方面相对《太玄》做了调整与创新。

再次,本书详细分析了《潜虚》之《气图》《体图》《性图》《名图》《行图》(含《变》《解图》)、《命图》各图式的象数结构特征,其所象征的司马光易学宇宙观诸构成环节的意涵,及其达成儒家人世价值之天道奠基这一司马光易学哲学根本思想意旨的方式。

最后,本书通过司马光易学宇宙观与北宋道学“五子”易学哲学思想的比较,对于司马光道学家身份的争议问题尝试做出了解答。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潜虚》版本略考
  • 第一节 《潜虚》各版本之流传情况
  • 第二节 续补《潜虚》之人及其所续之内容
  • 第三节 于《潜虚》今本中分判温公原作与后人续作之尝试
  • 第二章 《潜虚》与《太玄》:《太玄》作为《潜虚》易学宇宙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 第一节 北宋中期的太玄学以及《太玄》对司马光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太玄》模仿《周易》的方式及其不足
  • 第三节 《潜虚》对《太玄》拟《易》方式的继承与调整
  • 第四节 《太玄》之“玄”与《潜虚》之“虚”
  • 第三章 《气图》与五行之数
  • 第一节 五行、天地之数与《潜虚·气图》
  • 第二节 《气图》五行之数的符号、名义及其所示世界的时空方向性
  • 第三节 《气图》的世界定向特征与周敦颐《太极图》、邵雍《先天图》的比较
  • 第四章 《体图》与“纲纪”
  • 第一节 从天地十数到“五十有五之数”
  • 第二节 《体图》之“纲纪”与价值奠基意涵
  • 第三节 《体图》体现的价值原则
  • 第五章 《性图》与物性
  • 第一节 《性图》所谓“性”的含义
  • 第二节 《性图》符号排列的数学规律
  • 第三节 《性图》所示物性分类与邵雍先天易学分类体系的异同
  • 第六章 《名图》与“中和”
  • 第一节 《名图》形制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名图》符号排布对“中和”原则的彰显
  • 第三节 司马光哲学思想中的“中和”观念
  • 第四节 “中和”观念面临的理论困难及其与二程、张载思想的比较
  • 第七章 《行图》《命图》与人事
  • 第一节 《行》《变》《解》《命》诸图排布的特征与规律
  • 第二节 《行图》《变图》的文辞风格及其相对《易》《玄》之不足
  • 第三节 《潜虚》筮法及其与《易》《玄》筮法的比较
  • 第八章 从《潜虚》易学宇宙观的哲学品质看司马光道学家身份的争议问题
  • 第一节 《潜虚》作为象数易学系统与易学宇宙观建构的总体特质
  • 第二节 《潜虚》的宇宙生成论图式相对周敦颐、邵雍的不足
  • 第三节 《潜虚》基于“中和”原则的价值奠基方式相对张载、二程的不足
  • 第四节 司马光未被纳入北宋道学谱系的思想原因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研究著作
  • 三、研究论文
  • 附録 《潛虚·行圖》文字校勘及用韵考訂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