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本书开始理解当代社会失范的起点。

内容简介

如果说社会学这个传统的许多重要概念,如整合、团结、功能、分化等,都不免浓厚的社会救治的味道的话,那么有一个概念可能是个例外,这就是失范。涂尔干简明地揭示了这个概念对于社会学家的悖谬:失范意味着“社会在个体身上的不充分在场”和“社会的缺席”。

作者对于社会学理论不能面对困境的这一根本的“困境”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选择从“失范”概念入手来重构社会学面对“社会的缺席”,甚至“断裂”时刻的理论可能性。本书荣获第三届(2003年度)胡绳奖。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再版序言
  • 前言
  • 导言:苏格拉底的“罪”及其他
  • 1 失范理论综述
  • 1.1 涂尔干的失范理论
  • 1.2 默顿的失范理论
  • 1.3 当代失范理论
  • 2 意义的缺席
  • 2.1 行动及意义悬置
  • 2.2 时间、意义与焦虑
  • 3 关系的断裂
  • 3.1 “他我”的关系意涵
  • 3.2 失范作为一种实践逻辑
  • 3.3 权力关系与反抗关系
  • 4 制度的变迁
  • 4.1 制度与范式
  • 4.2 类比与分类
  • 4.3 失范与制度变迁:一种拟议的综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象学作为失范分析的起点,不仅是因为我们力求返回事物本身,沿着柏拉图的另一条路线去 “拯救现象”,而且也因为以往的失范理论总是与意义和自然状态等前提相互纠缠在一起,亟需批判和梳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到底是苏格拉底还是哈姆雷特

      从孔德创造 “社会学” 的概念起,他便赋予社会学代替宗教的意义,社会不可能没有作为 “教化” 作用的宗教,不过是宗教 “过时”,我们需要更为 “科学” 的学说来代替宗教规范(训导)民众,如此说来,“失范” 是社会学需要发挥作用的目的,渠敬东需要佐证的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社会暴露出的困境,也许说明 “失范” 恰恰是正常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或者说它超越了传统社会学所定义的 “教化” 范畴。我们所谓的公正良俗真正深入人心吗?现代性的政治的正当性与社会的有效性如何互为因果,二者的对立是否在呼吁政治哲学有更多的高明出现,如此最终体现二者根本冲突的 "失范" 才成为可能。因此,在最根本的地方,我们如今振臂高呼保卫 “” 苏格拉底”,岂不见满世界都是矛盾到癫狂的哈姆雷特。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