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7.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1千字
字数
2017-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中所详细介绍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对于我国探索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课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艾哈德描述二战后西德由计划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总结性著作,它详细地介绍了当时西德的经济改革情况,同时向人们阐述了艾哈德所信奉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思想和政策主张。他极力反对计划和控制原则,反对包括卡特尔组织在内的一切形式的垄断。主张发挥自由市场的功能,强调自由竞争在社会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一贯的主张
- 打破商业循环
- 竞争与利己主义
- 低税的关键
- 基本经济权利
- 皮洛士的胜利
- 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诞生
- 受压制的通货膨胀使经济瘫痪
- 大好机会
- 总罢工和市场经济
- 保持头脑清醒
- 税收政策的错误道路
- 物价下跌
- 相互推卸责任
- 物价图表与大众纲领
- 第二阶段
- 顾客是上帝
- 虚假充分就业的后遗症
- 放宽贷款是不是万能良药?
- 抵制衰退的药方
- 即使没有朝鲜战争……
- 第三章 克服了朝鲜危机
- 波恩的困难
- 生产增长引起瓶颈状态
- 再次出现贸易逆差
- 重整军备而不导致通货膨胀?
- 镇静——并无危机
- 恢复自由化
- 理想的三位一体
- 国民收入在增长
- 计划经济学家的错误
- 向前突破
- 悲观主义在作祟
- 第四章 控制繁荣
- 职工招聘人员在作祟
- 工资与薪金的增长
- 储蓄者的迅速反应
- 物价的稳定刻不容缓
- 不受欢迎的真理
- 对物价的责任不容置疑
- 取得了成就
- 许多事情决定于储蓄
- 第五章 市场经济战胜计划经济
- 不同的看法
- 跳入冷水
- 推入共产主义的怀抱?
- 毫无意义的总罢工
- 对失业问题的忧虑
- 离开了正当的道路?
- 成药无济于事
- 外行蛮干与事实真相
- 一种新的和解口气
- 第六章 经济部长不是私人利益的代表
- 雇主必须负责
- 自由作为主要目标
- 国家与经济之间的分工
- 罪恶的记录
- 危险的特殊利益
- 分类的神话
- 从公民到臣民
- 和零售商的讨论
- 汉堡宣言
- 没有行业限制
- 工作少些——利润多些?
- 德国奇迹?
- 第七章 卡特尔——消费者的敌人
- 草案的夭折
- 并无美国的指使
- 再获批准
- 消费者保护法
- 成果必须由全民分享
- 市场经济的秘诀
- 经济势力的基本形式
- 例外应当存在
- 原则性的讨论并未击中问题要害
- 独一无二的指示器
- 用卡特尔来克服危机
- 中产阶级的童话
- 不是新的“经济管制”
- 向商人们进一言
- 第八章 个人意见的价值
- 民主的未来
- 通货膨胀——工资和农业
- 并非所有怨诉都合理
- 低关税是深得人心的
- 巴西来信、手工纸与金币
- 第九章 市场经济与工资
- 商人们的准则
- 向往未来
- 自主与责任
- 必须将蛋糕做大
- 第十章 繁荣会导致物质主义吗?
- 消费意愿
- 没有德国式的紧缩政策
- 错误的急躁情绪
- 精神不接受命令
- 德国的特殊情况
- 最终目标
- 第十一章 经济与心理
- 永久繁荣
- 国家仅处于守夜人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 物价的意识和通货膨胀
- 第十二章 福利国家——现代的幻想
- 一只手在邻人口袋里
- 需要安全的幻想
- 最后,谈谈“臣民”
- 社会保险的限度
- 不要不合时宜的解决办法
- 良好的社会政策要求币值稳定
- 第十三章 军火经济与市场经济
- 货币稳定未受损害
- 欧洲军备交换所
- 要行动不要空谈
- 不是有用的经济刺激
- 第十四章 来自直接接触的政策
- 新式的贸易政策
- 战胜过去的灾难
- 外国的利益
- 从伦敦到纽约
- 相信市场经济
- 欧洲经济基石
- 卡里加里博士的神奇小屋
- 第十五章 欧洲前途
- 目标:广泛的一体化
- 西西里不在鲁尔区
- 欧洲不要受到官僚主义的操纵
- 松弛的秩序
- 欧洲支付同盟的成就
- “稳定从国内开始”
- 关于双边主义
- 欧洲——分裂的岛?
-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
- 自由化是最好的药方
- 谁是好样的欧洲人?
- 第十六章 浴火重生
- 转向成功
- 全面自由化
- 普遍适用的准则
- 鼓励出口的最好办法
- 自由化商品清单
- 具有决定意义的最后几个百分数
- 祸患的信号
- 不要回避解决办法
- 慷慨是正确的
- 对外贸易的极端重要性
- 第十七章 展望:信心和疑虑
- 生活不单靠面包
- 自由意味着牺牲
- 欧洲共同体是必不可少的
- 决不恢复大集团概念
- 在最大范围内的自由兑换制
- 自由与责任
- 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来临吗?
- 附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