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社会学互联网“史前史”,解读“名实分离”的中国人。

内容简介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本书自2001年初版以来,中国社会与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中国人心理与行动的研究应“尽可能在变中看到不变的部分,至少是难变的部分”,勘其脉络与底色,可由此作为当下与未来研究的基础。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再版自序
  • 自序
  • 第一部分 另一种视角:关于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 一、本土化的消长及其问题的症结
  • 二、几种观点的澄清
  • 三、本土化的层次及其阶段
  •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 一、个人与社会:西方社会研究的两种理路
  • 二、制度与话语:中国社会建构分析的基点
  • 三、宗法社会:社会构成的复制与缩放
  • 四、国家与个人:中国人的话语分析
  • 五、儒家:知识精英的话语实践
  • 结语: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路
  • 语言分析:一种不容忽视的研究方法
  • 一、现有常用研究方法中的问题
  • 二、一种研究方向及其方法的提出
  • 三、以中国人印象整饰研究为例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本土概念研究与讨论
  •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 一、共识中的困惑
  • 二、脸面观的同质性结构
  • 三、“关系”对脸面同质性的影响
  • 四、从脸面的同质性走向异质性
  • 五、结论
  • 附:从脸面的异质性看《围城》中的知识分子
  •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国地方与组织领导的权力游戏
  • 一、土政策的含义及其显功能
  • 二、土政策:普遍主义抑或特殊主义
  • 三、土政策的潜功能
  • 四、土政策功能需求的社会类型
  • 五、结论
  •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历史性的分类及其转型中的问题
  • 一、价值、价值取向及其研究
  • 二、划分中国人价值取向类型的缘由
  • 三、中国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及其转型
  • 四、中国人价值取向转型中的问题
  • 结语:现代中国人价值取向的走向
  • 附:价值缺失的年代与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
  • 第三部分 本土经验研究及其问题
  • 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一项个案研究
  • 一、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二、个案情况描述
  • 三、个案中的关系网络及其平衡性
  • 四、平衡性的模式
  • 五、讨论:一种本土的解释
  • 家族主义与工具理性:苏南农村的社会调查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中国家族主义的含义
  • 三、周庄人的家族结构及其血缘观念
  • 四、中日两种招婿家庭模式的比较
  • 五、中日家庭结构对现代经济组织的影响
  • 六、结论
  • 人情与制度:平衡还是制衡? ——兼论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
  • 一、引子
  • 二、一件小事
  • 三、人情和制度:初步的讨论
  • 四、中国日常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
  • 结论
  • 附:耻感文化的狡黠之处——从一项问卷调查想到的
  • 一、“蛇年的第一惊吓”——盛况空前的油画人体展及其心态调查
  • 二、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 三、中国道德的特征
  • 四、“耻感”狡黠在哪里?
  • 第四部分 建立本土理论框架的尝试
  • 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 一、本土的概念
  • 二、中国人际关系的构成基础
  • 三、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 四、中西人际关系模式之比较
  •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关于本土社会行动模式变量的考察
  • 一、研究的层次及其讨论
  •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
  • 三、四项因素的提出及其关系
  • 四、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中的内在机制
  • 五、四因素的配置及其命题
  • 六、结论
  • 附:从本土社会行动理论看中国人“窝里斗”吗?
  • 一、含义上的辨析
  • 二、中国社会群体的结构
  • 三、群体中各个体的行为策略
  • 四、以“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例
  • 五、结论:中国人“窝里斗”吗?
  • 个人地位:从一个概念的提出到一种本土日常社会学分析框架的建立
  • 一、原有概念框架的检讨与研究假设提出
  • 二、一个概念的提出
  • 三、个人地位的形成基础与获得途径
  • 四、个人地位的运作方位
  • 五、个人地位和社会地位之比较
  • 结语:中国人日常社会学分析框架的建立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三联·生活书店

2013年7月,由三联书店主管主办的全资独立出版社生活书店正式恢复运营。作为中国出版界的“老字号”,1932年7月,生活书店在上海诞生。1948年10月,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生活书店和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尽管经历了六十五年之久的“停顿”,但在众多读者和作者心中,生活书店仍然是极具号召力的品牌。七年来,生活书店推出了众多高品质图书,如《孩子:挑战》《恰如其分的自尊》《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谢觉哉家书》《西行三万里》《直面大转型时代》《行走的人生》等,丛书有“知心书”“知育书”“知味书”“作家与故乡”“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独立日”等。拥有包括谢觉哉、吴敬琏、马识途、费孝通、王蒙、冯骥才、邵燕祥、毕淑敏、铁凝、刘梦溪等实力强劲的作者群。 目前公司出版范围为人文社科著作、文学艺术作品、大众文化读物、实用生活类图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