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6.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4千字
字数
2016-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75位人类学家的98篇田野故事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发起并主编,2016年度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入围。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发起并主编的人类学家田野故事集。人类学家在从事各自专业方向的田野调查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个体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带来了一种非常亲切的个体感受。
本书囊括了作者历时三年收集的国内外75位人类学家的98篇田野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阐发人生哲理。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寄语
- 序 看,那些胡天胡地的人类学者们
- 第一部分 相处之道
- 邹平田野调查趣事
- 凭什么跪你!
- 发自心底的尊重
- 一举两得
- 田野、文化与身体:Aloha,夏威夷给我抱抱!
- “赤脚医生”的剖腹产
- 跨文化视域看中日关系
- “奶啰呵!”:50年前在侗寨的田野体验
- 无论田野是不是家乡,你都是他者
- 看不见的手
- 悲伤的田野:突发事件的伦理反思
- 首次走进萨满世界
- 田野工作中的“主”“客”关系
- 梅花拳的礼数
- “嘴巴多”的女人:女性人类学者在田野
- 田野惊奇故事见闻录
- 我在“社会”里的位置:边缘女性群体的保护与包容
- 让我难忘的点点事
- 人类学家拿什么跟对谈者交换?
- 神圣的田野
- 舌尖上的田野
- 那年·遇见花开
- 示人以弱露真情:从我在田野中的第一次落泪得到的感悟
- 田野逸事一箩筐
- 埃及大花袍
- 奔跑吧,人类学者!
- 与珠娣在田野
- 讨价还价
- 喀拉拉的摩托车后座
- 回 访
- 那天下午,我被“纪录片”
- 今夜无人入眠
- 第二部分 文化逻辑
- 小女子难为荣誉男人:田野中的性别与阶级
- “德国鸟不吃大米!”:欧洲民族志日记
- “花馍”和“饺子”的相互解释
- 物心交错的几个瞬间
- 我没死!
- 生命长河里渐渐趋于同一的关系
- 没有检票员的站台
- “山寨版人类学”的应用价值
- 自以为是
- 厕 所
- “一只混在羊群里的狼”
- 在“田野”胡思乱想
- 与“神经病”们欢聚在田野
- 身份的尴尬
- 淡定的时间
- 走过那曲
- 田野中的欺骗
- 观·世音:田野中的倾听与感悟
- 照相机
- “海”“岛”有别
- 转熟为生:就近的民族志两则
- 裤子和裙子
- “本土人类学家”的田野
- 时空穿越
- 田野工作:从犯错中成长
- 与蝇共饮一杯茶
- 天龙山救火记
- 人类学逸事三则
- 文化差异与文野倒置:我在柬埔寨的两次“被骗”经历
- 械斗与瞄湖
- 徘徊在参与和观察之间
- 饮食男女
- 我和我的报导人
- “人话”与“鸟语”
- 第三部分 行走与责任
- 档案馆田野的挫折
- 田野消失了!
- 五台山朝山记
- “艳遇”
- 安全感
- 这个国家有没有未来?
- 北极田野笔记
- 迷人的傣寨风情
- 北美看樱
- 高原、山地与大海
- 深山夜遇
- “本土异域间”:与韩国人的星期天
- 挥手一指便是出路——“上山”
- 田野之后的写作焦虑
- 从此不说圣诞快乐
- “切口”里的江湖
- 第四部分 素描与速写
- 林耀华先生印象
- 无定的河床
- 翻越卡拉苏达坂
- 纳木错湖畔的“候龙者”
- 佛爷的救赎
- 从石鼓到车轴:忆萧亮中
- 还俗者的自白
- 我的白马藏人歌唱老师
- 卡洛斯,墨西哥藏学家
- 在冲绳的墓庭遥想故乡
- 绝域苍茫塔吉克
- 田野观草
- 怒江那只高傲的公鸡
- 西北三记:黄土的歌谣
- “你找到护照了吗?”:回忆与王富文教授在一起的几个瞬间
- 忆神仙校长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