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8千字
字数
2021-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红学流派批评史论”的结项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对《红楼梦》问世以来的评点派、题咏派、杂评派、索隐派、考证派、社会历史批评派、美学批评派、探佚派等的源流嬗变、治学理念、兴衰起伏、功过得失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梳理和总结,多方位透视它们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盛衰起伏的原因,并进行前瞻性的总结,兼及后四十回的真伪、《红楼梦》的文化研究和文本阐释等问题,进而反思新时代的红学研究范式,对于当代红学新批评视野的建构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建设性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 导论:红学流派批评史论的新建构
- 第一节 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
- 第二节 民国时代语境下红学流派的形成及其当代回响
- 一
- 二
- 三
- 第三节 红学史模式转型与建构的学术意义
- 一
- 二
- 三
- 第一章 《红楼梦》评点派作品的源流嬗变及批评功能
- 第一节 产生《红楼梦》评点作品的文化渊源与历史环境
- 第二节 两种类型的品红模式:“文人自赏”与“书商导读”
- 第三节 《红楼梦》评点理论的系统梳理及探骊得珠
- 第二章 《红楼梦》题咏派作品的文学与文献价值估衡
- 第一节 《红楼梦》题咏作品的创作概况及兴衰考述
- 一、《红楼梦》评点中的题咏作品
- 二、《红楼梦》随感、杂著中的题咏作品
- 三、《红楼梦》字画、古玩等文物上的题咏作品
- 四、《红楼梦》诗、词、曲专集中的题咏作品
- 第二节 《红楼梦》题咏作品的红学观阐微及缺陷平议
- 第三节 《红楼梦》早期题咏作品蕴含的红学史料考辨
- 第三章 《红楼梦》杂评派著作的边缘化及研究价值
- 第一节 《红楼梦》杂评著作的界定
- 第二节 《红楼梦》杂评涉及的重要红学文献考辨
- 第三节 《红楼梦》杂评向批评派著作过渡的桥梁意义
- 第四章 《红楼梦》索隐派的兴衰及治学方法反思
- 第一节 《红楼梦》索隐的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
- 第二节 《红楼梦》索隐的产生及“复活”现象探究
- 第三节 从蔡元培到刘心武的索隐理论误区
- 第五章 《红楼梦》考证派的形成发展及功过评说
- 第一节 胡适的“文献考证”与俞平伯的“文学考证”
- 第二节 《红楼梦》作者的新命题:“家族累积说”
- 第三节 曹雪芹家世研究中的争鸣话题
- 第六章 《红楼梦》后四十回论争与探佚派的勃兴
- 第一节 《红楼梦》版本概述及后四十回真伪的考辨
- 第二节 《红楼梦》“探佚”缘起的学理依据
- 第三节 “悟证”探佚对文本及相关文献的过度诠释
- 第七章 《红楼梦》社会历史批评派的贡献与阐释缺位
- 第一节 近代中国三次社会转型与红学批评范式的转换
- 第二节 两个“小人物”开创的红学批评范式
- 第三节 《红楼梦》社会历史批评派的发展趋向
- 第八章 《红楼梦》美学批评派的构建及学术理念
- 第一节 “西学东渐”时代语境下的王国维红学模式
- 第二节 当代西方新批评的《红楼梦》研究价值取向
- 第三节 《红楼梦》在国外传播的跨文化翻译问题
- 一
- 二
- 三
- 第九章 《红楼梦》文化研究与文本信息的激活
- 第一节 《红楼梦》中日常生活书写的文化艺术功能
- 第二节 传统文化因子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渗透
- 一、王熙凤、探春、宝钗、湘云的文化解读
- 二、林黛玉原型与“竹”文化
- 第三节 《红楼梦》与诗词书画文化传统
- 一、《红楼梦》与中国古典诗词
- 二、《红楼梦》中的书画与书画中的《红楼梦》
- 第四节 曹雪芹的创作构思与园林建筑文化
- 一、大观园原型探考中涉及的红学理念冲突
- 二、大观园的创作构思与曹雪芹的人生诉求
- 第五节 《红楼梦》中南北文化、满汉文化的融通
- 第十章 《红楼梦》影响研究与文本阐释空间的拓展
- 第一节 《红楼梦》电视剧对原著意象的诠释
- 第二节 《红楼梦》的“续仿”创作现象透视
- 一、程本续衍类(十三种,见表一)
- 二、改写、增删、汇编类(二十九种,见表二)
- 三、中短篇续书类(十八种,见表三)
- 四、同人小说类(三十一种,见表四)
- 五、外传类(三十五种,见表五)
- 六、补佚类(二十五种,见表六)
- 七、“旧时真本”类(二十三种,见表七)
- 八、引见书目类(二十六种,见表八)
- 第三节 《红楼梦》的现当代书写继承
- 第四节 网络红学、“E考据”及其他
- 结语:新时代红学的深情呼唤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