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9.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0千字
字数
2021-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一部研究宋代职官制度和铨选制度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依次深入阐述了八个问题:宋代任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关选任的部门与条例,考课法在宋代的施行,铨选中“资”与“资序”系统的并立,铨选中占特殊重要地位的检举制度,以课绩、资考为依据的磨勘制度,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和宋代铨选中的诸多矛盾。
该书1993年首次出版时即广受好评,填补了宋史学界的空白,二十余年来,更成为该领域的经典必读书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官人授受之别,有官、有职、有差遣”
- 一、“官”与“差遣”分离制度溯源
- 二、北宋初期对于任官制度的整理
- (一)从限制使府辟署,到“幕职悉由铨授”
- (二)京朝官“知军州事”与“知县事”制度的形成
- (三)“官”与“差遣”分离的固定化
- 三、元丰官制改革
- 第二章 “铨选为奉行文书之地”
- 一、负责文官选任的部门
- (一)中书门下主持的“堂除”
- (二)常调文官选任机构的沿革
- 二、有关选任的条与例
- 三、掌管选任的官与吏
- 第三章 “循名责实”与“岁月序迁”
- 一、宋以前考课制度述略
- 二、以务实为特色的宋代考课制度
- (一)“循名责实”与“岁月序迁”
- (二)“善”“最”标准与三等考第
- (三)批书历纸与功过分数
- 三、考课法在宋代的实施状况
- 四、宋代考课法之不振与资格、年劳地位的上升
- 第四章 “累日月以进秩,循资途而授任”
- 一、宋代的《循资格》及循资原则的普遍作用
- (一)从《停年格》到《循资格》
- (二)宋代《循资格》的主要内容与循资原则的普遍作用
- 二、宋代铨选中的“资”和“资序”
- (一)关于“资”
- (二)关于“资序”
- 三、循资原则长期作用的原因及其弊端
- 第五章 “凡要切差遣,无大小尽用保举之法”
- 一、荐举与辟举
- 二、奏荐:特诏荐举与常程荐举
- (一)宋代荐举制度的形成
- (二)有关荐举的条件
- (三)“十科举士”与“举官自代”
- 三、辟举制在宋代的实施状况
- (一)辟举制适用的范围
- (二)辟举制的一度废止及其恢复
- (三)宋代辟举制的特点
- 四、从举状内容看宋代荐举制的着眼点
- 五、荐举中的“关系网”及其他
- 第六章 “擢才校功,限年乃迁”
- 一、磨勘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 (一)铨选制度中的“磨勘”与“磨勘法”
- (二)宋真宗时期磨勘法的形成
- (三)磨勘年限的确定
- 二、磨勘制度的主要内容
- (一)磨勘法的主要环节
- (二)改官与叙迁
- (三)元丰改制期间对于磨勘法的调整
- (四)减、展磨勘年及其他
- 三、磨勘法在宋代铨选中的地位
- 第七章 “任官之法,未有密于今日者”
- 一、常调文官的参选
- 二、宋代铨选中的“员”与“阙”
- (一)铨选中阙额的分类
- (二)员多阙少的矛盾
- (三)解决员阙矛盾的努力
- 三、宋代铨选中的差遣注拟过程
- (一)阙次的确定
- (二)投状与初审
- (三)铨试
- (四)射阙与待次
- (五)差注一:预拟
- (六)差注二:集注问阙
- (七)差注三:铨量
- (八)过门下
- (九)给告、谢辞
- (十)待阙
- 四、“以资格用人者,有司之法”
- 第八章 “举官任人,国之大典”
- 一、“国之致治,在于审官”
- 二、文官选任中的诸多矛盾
- 三、几点说明
- 附录
- 略谈宋代地方官员政绩考察机制的形成
- 一、“课绩不实”问题的普遍存在与解决问题的思路
- 二、考察:监察与考课的结合
- “访闻”与“体量”:宋廷考察地方的路径举例
- 一、从王逵案例看“访闻”与“体量”
- 二、“察访”、“访闻”与“体量”:考察路径举隅
- 三、从浙东赈灾看监司的“访闻”与“体量”
- 四、结语:从路径看制度
- 再谈宋代的印纸历子
- 一、历子(歷子、曆子)与印纸
- 二、印纸“批书”的基本内容
- 三、印纸基本功用再讨论
- 四、余语
- 参考文献
- 修订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