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专题论文涉及康有为对国家、社会与思想的反思和同时代其他人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内容简介

作为《现代儒学》系列丛书的第三本,本书题为《多元视角下的康有为问题》,就是希望从政教关系、儒家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维新与守旧之争、国家价值和世界秩序等方面来构建一个多面向的康有为形象。

“在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社会的时刻,全面陷入危机的儒家该如何继续拥有其价值的普遍性面相?这对先于时代而觉醒的康有为而言既是迫切的问题,也是十分棘手的问题。中国在与西方竞争中的失败,意味着在一个以胜负作为评判标准的世界格局中,儒家价值丧失了解释现实的威力。因此,在康有为看来,仅仅是从信念上来强调儒家伦常的永恒性并不能真正解决儒家所面临的价值危机。由此他选择了具有开放性解释力的公羊学作为改变儒家价值形态安置的框架:这个以三世说为基础的儒家历时性模式,既可以使儒家的话语与作为常道的经学产生关联,也可以为儒家适应西方挑战而需要获得新形态获得发展的可能空间。”

因此,在现在这个时代重新研究康有为及其公羊学,并非出于某种知识方面的考古,而是想借此讨论如何通过创造性的转化来使儒家价值挺立于现代社会,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用体贡献自身的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发刊辞
  • 编委会及主编名单
  • 特辑 多元视角下的康有为问题
  • 康有为《大同书》对国家价值的反思和世界秩序的设想
  • 一、“国家”价值的批判以及“公理”世界的展开
  • 二、《大同书》对于未来公理世界的构建
  • 三、结语
  • 近代中国转型时代“政教关系”问题 ——以反思康有为“孔教”运动为核心
  • 一、“政教”问题何以成了“显题”?
  • 二、晚年朱子何以从政教二元转向了一元?
  • 三、“回向三代”并不意味回归“政教合一”
  • 四、章学诚的历史想象:回归“政教合一”
  • 五、晚清的政教忧虑:“道出于一”与“政教相维”
  • 六、康有为变“孔教”为“国教”的政教设想
  • 七、梁启超“道德革命”:向儒家传统文化的回归
  • 八、结语:关于“近代新儒学”的几点反思
  • 中国革命的历程和现代儒家思想的开展
  • 《公羊》微言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 一、上古茫昧无稽说
  • 二、诸子并起创教改制
  • 三、素王与孔子托古改制
  • 四、孔子制太平之法
  • 五、余论
  • 维新与守旧之争:论《春秋董氏学》与《春秋繁露义证》对董仲舒的不同诠释
  • 一、引言
  • 二、口说与微言
  • 三、改制之辨
  • 四、小结
  • 浅论康有为对“孝悌”观念的重新诠释
  • 结语
  • 专题论文
  • 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知识的生产方式、性质与特征
  • 三、知识系统的建构
  • 四、知识的标准及其旨趣
  • 五、经与史交织中的价值性知识维度
  • 六、结语
  • 作为修身学范畴的“独知”概念之形成 ——朱子慎独工夫新论
  • 寓大同、小康于仁道之中:《礼运》与后帝王时代的政教典范问题
  • 一、大同、小康之说与儒或非儒的问题
  • 二、大同、小康作为政教典范
  • 三、从“大同”“小康”到“大顺”:仁与政教新典范
  • 《新唯识论》第四稿谜案考索
  • 试论董仲舒的改制理论
  • 一、以往看待董氏改制理论的三种意见
  • 二、《春秋公羊传》中的改制渊源
  • 三、改制的层次
  • 四、改制应天中的三正、三统
  • 五、改制中的“再而复”“三而复”“四而复”
  • 六、“《春秋》当新王”与“王鲁”
  • 七、董仲舒的改制理论与“辟秦”
  • 专题讨论
  • 儒学与古代中国宗教
  • 读书评论
  • 《孝经》中的政治学——读陈壁生《孝经学史》
  • 儒学动态
  • 儒学与时代 ——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首届年会综述
  • 回顾与展望:“东亚儒学视域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 一、东亚阳明学的总结与深化
  • 二、阳明学著作的书评式研讨
  • 三、朱子学的综述与检讨
  • 四、东亚儒学的多元发展
  • 五、结语:东亚儒学的未来展望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