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
类型
9.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5千字
字数
2008-07-09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著名化学家拉瓦锡的主要著作,书中详尽论述了氧化理论,推翻了统治化学百余年之久的燃素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全名是《以一种新的系统秩序容纳了一切现代发现的化学基础论》。该书已被人们将它与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起列为世界自然科学的“三大名著”。它的出版是化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氧化理论的建立造成了一场全面的“化学革命”,《化学基础论》正是这场革命的结晶,是拉瓦锡自己对他的发现以及他根据现代实验所创立的新理论思想的阐明。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弁言
- 《化学基础论》导读
- 汉译者前言
- 英译者告白
- 序
- 第一部分 论气态流体的形成与分解,论简单物体的燃烧以及酸的形成
- 第一章 论热素的化合以及弹性气态流体或气体的形成
- 第二章 与我们大气的形成和组成有关的一般看法
- 第三章 大气的分析,将其分为两种弹性流体:一种适宜于呼吸,而另一种则不能被呼吸
- 第四章 大气的几个组成部分的命名
- 第五章 论用硫、磷与炭分解氧气,酸形成通论
- 第六章 论酸的普通命名,尤其是从硝石和海盐中提取的酸的命名
- 第七章 论用金属分解氧气以及金属氧化物的形成
- 第八章 论水的基本要素,论用炭和铁对其进行分解
- 第九章 论从不同种类的燃烧离析出的热素的量
- 磷的燃烧
- 炭的燃烧
- 氢气的燃烧
- 硝酸的形成
- 蜡的燃烧
- 橄榄油的燃烧
- 第十章 论可燃物质的相互化合
- 第十一章 关于具有几种基的氧化物和酸的观察,关于动物物质和植物物质组成的观察
- 第十二章 论依靠火的作用对植物物质和动物物质的分解
- 第十三章 论酒发酵对植物氧化物的分解
- 第十四章 论致腐发酵
- 第十五章 论亚醋发酵
- 第十六章 论中性盐及其不同基的形成
- 论草碱
- 论苏打
- 论氨
- 论石灰、苦土、重晶石与黏土
- 论金属物体
- 第十七章 对于成盐基及中性盐形成的继续观察
- 第二部分 论酸与成盐基的化合,论中性盐的形成
- 导言
- 第一节 对于简单物质表的观察
- 第二节 对于复合根的观察
- 第三节 对于光和热素与不同物质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四节 关于氧与简单物质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五节 对于氧与复合根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六节 对于氮与简单物质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七节 对于氢及其与简单物质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八节 对于硫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九节 对于磷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十节 对于炭及其与简单物质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十一节 对于盐酸根、萤石酸根、月石酸根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十二节 对于金属相互化合物的观察
- 第十三节 对于亚硝酸和硝酸及其与成盐基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十四节 对于硫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十五节 对于亚硫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十六节 对于亚磷酸和磷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十七节 对于碳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十八节 对于盐酸和氧化盐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十九节 对于硝化盐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二十节 对于萤石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二十一节 对于月石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二十二节 对于砷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二十三节 对于钼酸及其与成盐基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二十四节 对于钨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二十五节 对于亚酒石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二十六节 对于苹果酸及其与成盐基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二十七节 对于柠檬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二十八节 对于焦亚木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二十九节 对于焦亚酒石酸及其与成盐基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三十节 对于焦亚黏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三十一节 对于草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三十二节 对于亚醋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三十三节 对于醋酸及其与成盐基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三十四节 对于琥珀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三十五节 对于安息香酸及其与成盐基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三十六节 对于樟脑酸及其与成盐基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三十七节 对于棓酸及其与成盐基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三十八节 对于乳酸及其与成盐基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三十九节 对于糖乳酸及其与成盐基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四十节 对于蚁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四十一节 对于蚕酸及其与成盐基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四十二节 对于皮脂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四十三节 对于石酸及其与成盐基的化合物的观察
- 第四十四节 对于氰酸及其化合物的观察
- 第三部分 化学仪器与操作说明
- 导言
- 第一章 论确定固体和液体的绝对重量与比重所必需的仪器
- 第二章 论气量法,即气态物质的重量与体积之测量
- 第一节 论气体化学装置
- 第二节 论气量计
- 第三节 测量气体体积的某些其他方法
- 第四节 论使不同气体彼此分离的方法
- 第五节 论根据大气压对气体体积进行的必要校正
- 第六节 论与温度计度数有关的校正
- 第七节 计算与压力和温度的偏差有关的校正值的例子
- 第八节 确定不同气体绝对重量的方法
- 第三章 量热计即测量热素装置的说明
- 第四章 论分离物体的机械操作
- 第一节 论研磨、捣磨与粉碎
- 第二节 论粉状物质的过筛与水洗
- 第三节 论过滤
- 第四节 论倾析
- 第五章 论不经分解使物体粒子彼此分离以及使其再次结合的化学手段
- 第一节 论盐溶化
- 第二节 论浸滤
- 第三节 论蒸发
- 第四节 论结晶
- 第五节 论简单蒸馏
- 第六节 论升华
- 第六章 论气体化学蒸馏,金属溶解以及需要极复杂仪器的其他某些操作
- 第一节 论复合蒸馏和气体化学蒸馏
- 第二节 论金属溶解
- 第三节 酒发酵与致腐发酵实验中必需的装置
- 第四节 分解水的装置
- 第七章 论封泥的组成与用法
- 第八章 论燃烧与爆燃操作
- 第一节 燃烧通论
- 第二节 论磷燃烧
- 第三节 论炭燃烧
- 第四节 论油燃烧
- 第五节 论醇燃烧
- 第六节 论醚燃烧
- 第七节 论氢气燃烧与水的形成
- 第八节 论金属氧化
- 第九章 论爆燃
- 第十章 论在极高温度中处理物体所必需的仪器
- 第一节 论熔化
- 第二节 论加热炉
- 第三节 论用氧气代替大气增强火的作用
- 附录
- 附录一 吩即十二分之一吋及吩的小数向吋的十进小数的变换表
- 附录二 用吋和十进小数表示的在气体化学装置的广口瓶中观察到的水的高度向相应的汞的高度的变换表
- 附录三 普里斯特利博士采用的盎司制向法制和英制立方吋的变换表
- 附录四 列氏温度计度数(R.)向与其相应的华氏温标度数(F.)的折合表 (增补)
- 附录五 法制衡量和度量向相应的英制单位的变换规则 (增补)
- 附录六 用英制度量和英制金衡表示的不同气体在28法吋即29.84英吋气压计压力和10°(54.5°)温度的重量
- 附录七 不同物体的比重表
- 附录八 计算英制度量一立方呎和一立方吋的任何已知比重的物质的英制金衡绝对重量的规则 (增补)
- 附录九 金衡盎司、打兰和格令向12盎司的金衡磅的十进小数以及金衡磅向盎司等的变换表
- 附录十 根据埃弗拉德的实验计算的与一定金衡重量的55°温度的蒸馏水相应的英制立方吋和十进小数表
- 图版
- 人名译名对照表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