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何九盈先生学术论文的精选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中介绍了抱冰庐是何九盈先生的斋号。从他所发表的众多论文中选择了五十四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论文集大致可分为语言学史、音韵学、说文学、词汇学、训诂学、汉字文化、札记、散论等几部分,涵盖了作者学术生涯的方方面面。

目录

  • 版权信息
  • 题辞三首
  • 文章的气象与风骨
  • 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
  • 语言与社会存在
  • 语言与政治伦理
  • 语言与逻辑思维
  •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
  • 从史实出发
  • 研究第一手材料
  • 加强宏观研究
  • 克服封闭式的研究方法
  • 汉语语音通史框架研究
  • 一 引言
  • 二 三点一线式框架
  • 三 九点一线式框架
  • 四 散点多线式框架
  • 汉语和亲属语言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
  • 引言
  • 基本原则之一:远程构拟应与层级构拟相结合,应以层级构拟为基础
  • 基本原则之二:比较构拟应与内部构拟相结合,应以内部构拟为基础
  • 结语
  • 《重建华夷语系的理论和证据》序
  •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散步
  • 壹 学术史的责任
  • 贰 中国现代学术的关键词:欧化
  • 叁 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
  • 肆 亚洲三个“农民的民族”
  • 伍 从东洋出来的“西风”
  • 陆 法相宗为何敌不过禅宗
  • 柒 爱默生论美国学术
  • 捌 现代语言学家的类型
  • 玖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的构建原则
  • 拾 尾声
  • 古韵三十部归字总论
  • 一 归字为什么会产生分歧
  • 二 阴声韵的归字问题
  • 1.之部
  • 2.幽部
  • 3.宵部
  • 4.侯部
  • 5.鱼部
  • 6.支部
  • 7.歌部
  • 8.脂部
  • 9.微部
  • 三 入声韵的归字问题
  • 10.职部
  • 11.觉部
  • 12.药部
  • 13.屋部
  • 14.铎部
  • 15.锡部
  • 16.月部
  • 17.质部
  • 18.物部
  • 19.缉部
  • 20.叶(葉)部
  • 四 阳声韵的归字问题
  • 21.蒸部
  • 22.冬部
  • 23.东部
  • 24.阳部
  • 25.耕部
  • 26.元部
  • 27.真部
  • 28.文部
  • 29.侵部
  • 30.谈部
  • 五 小结
  • 《切韵》音系的性质及其他
  • 关于《切韵》音系的标准
  • 《切韵》与五家韵书的关系
  • 古今南北杂凑的初步论证
  • 余论
  • 古无去声补证
  • 一、 送
  • 二、 宋
  • 三、 用
  • 五、 寘
  • 六、 至
  • 七、 志
  • 八、 未
  • 九、 御
  • 十、 遇
  • 十一、 暮
  • 十二、 霁
  • 十三、 泰
  • 十六、 怪
  • 十七、 夬
  • 十八、 队
  • 十九、 代
  • 二十、 废
  • 二十一、 震
  • 二十五、 愿
  • 二十六、 慁
  • 二十九、 换
  • 三十、 谏
  • 三十一、 裥
  • 三十三、 线
  • 三十四、 啸
  • 三十五、 笑
  • 三十八、 箇
  • 四十、 祃
  • 四十一、 漾
  • 四十三、 映
  • 四十四、 诤
  • 四十五、 劲
  • 四十七、 证
  • 四十九、 宥
  • 五十、 候
  • 五十二、 沁
  • 五十四、 阚
  • 六十、 梵
  • 结语
  • 上古主要元音的构拟
  • 上古元音构拟问题
  • 小引
  • 一 元音构拟的三种类型
  • 二 韵部不是韵摄
  • 三 开合、洪细与上古音
  • 四 重韵、重纽与上古音
  • 上古音节的结构问题
  • (一)之部
  • (二)幽部
  • (三)鱼部
  • (四)宵部
  • (五)支部
  • (六)侯部
  • 关于复辅音问题
  • 一、复辅音与联绵词
  • 二、复辅音与同源词
  • 三、复辅音与异文
  • 四、复辅音与又音
  • 五、复辅音与读若
  • 六、复辅音与声训
  • 七、复辅音与假借字
  • 商代复辅音声母
  • 甲 清擦音s和其他辅音的结合
  • 一、s跟唇音的结合
  • 二、s跟舌尖音的结合
  • 三、s跟舌根音的结合
  • 乙 带l/r的复辅音声母
  • 一、唇音带l/r
  • 二、舌尖音带l/r
  • 三、舌根音带l/r
  • 丙 章组与舌根音相通
  • —、照三通舌根音
  • 二、穿三通舌根音
  • 三、床三(禅)通舌根音
  • 丁 其他
  • 一、喉音ʔ和其他辅音的结合
  • 二、鼻音m、n与群(匣)母的结合
  • 《诗词通韵》述评
  • 朴隐子和《通韵》
  • 声母问题
  • 韵母问题
  • 声调问题
  • 《中原雅音》的年代
  • 《中州音韵》述评
  • 一 《中州音韵》音系概貌
  • 二 全浊的性质及其演变
  • 三 小韵的增补及其分合
  • 五音与四声
  • 一 乐律五声的性质
  • 二 声律五声的性质
  • 三 四声学说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 《说文》省声研究
  • 一 不明秦汉古音而误改
  • 二 因字形问题而误改
  • 三 因版本、传写讹误而误改
  • 四 许书原本有误
  • 结语
  • 《说文》段注音辨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小结
  • 詞义辨惑
  • (一)乍
  • (二)平居
  • (三)隐然
  • (四)爪牙
  • 词义杂辨
  • (一)构
  • (二)诬
  • (三)乘
  • (四)堕
  • (五)苛
  • (六)屏
  • (七)鼓之
  • (八)比数(数)
  • 词义琐谈之一
  • (一)报
  • (二)俭
  • (三)分
  • (四)控
  • (五)三尺
  • (六)塞责
  • (七)猖獗(蹶)
  • 词义琐谈之二
  • (—)厉
  • (二)逢
  • (三)突
  • (四)齭
  • (五)已诺
  • (六)徒行
  • (七)取容
  • 词义琐谈之三
  • (一)承
  • (二)钩(鉤)
  • (三)入日
  • (四)拱
  • 词义琐谈之四
  • (一)徐趋
  • (二)重足 累足
  • (三)比邻
  • 词义质疑
  • (一)场圃
  • (二)败绩
  • (三)猖狂
  • (四)熊经
  • (五)鸿鹄
  • (六)计失
  • (七)彼观其意
  • 词义商榷
  • (一)赤子
  • (二)幽人
  • (三)商旅
  • (四)恶(wù)
  • (五)自今
  • 词义拾零
  • (一)翳桑
  • (二)药石
  • (三)州部
  • (四)想
  • (五)屈
  • (六)校勘
  • 《庄子》札记之一
  • 《庄子》札记之二
  • 古汉语语法札记一则
  • “家人”解诂辨疑
  • 一 “家人”的常用义
  • 二 《周易·家人》卦及窦太后与“家人言”的风波
  • 三 主家的奴仆:家人、家人子
  • 《辞源》:通往传统文化的桥梁
  • 《实用文言词典》序
  • 清儒研究假借的经验
  • 乾嘉时代的语言学
  • 引言
  • 决定性的原因
  • 考据与学风
  • 专门化与社会化
  • 《尔雅》的年代和性质
  • 乾嘉传统与20世纪的学术风气
  • 一 20世纪前期的三大国学圈
  • 二 章王梁胡等人与乾嘉传统
  • 三 20世纪的学术通病
  • 汉字文化学简论
  • 汉字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汉字有味 其味无穷
  • 百余年间两种汉字文化观的较量
  • 一 “大同”派的汉字文化观
  • 二 无政府主义者的汉字文化观
  • 三 阶级论者的汉字文化观
  • 四 保守主义者的汉字文化观
  • 《汉语三论》后记
  • 汉语“主导语言”地位不可动摇
  • 大道之行也,语言领先
  • 侨吴老人三章
  • 第一章 段玉裁与恩师尹会一及《小学》
  • 第二章 段玉裁与吴省钦及《六书音均表·序》
  • 第三章 段玉裁注《说文》
  • 语文建设与人性的塑造
  • 读刘月华《汉语语法和对外汉语教学》感言
  • 三十年来圆一梦 丹心一片在中原
  • 乔永《辞源史论》序
  • 高小方《〈辞源〉修订匡改释例》序
  • 我的阅读历程
  • 知识 学问 文章
  • 何九盈主要著作目录
  • 何九盈先生学行述论
  • 一 言行述略
  • (一)缘起
  • (二)北大往事琐谈
  • (三)对不良学风的批评
  • (四)对我的教育和关心
  • (五)人文精神
  • 二 学术述论
  • (一)语言学史研究
  • (二)音韵学研究
  • (三)古汉语研究
  • (四)汉字文化研究
  • (五)亲属语言和华夷语系研究
  • (六)主持修订《辞源》
  • 三 余音
  • 温故知新 有容乃大
  • (一)亲属语言与华夷语系
  • (二)三重证据法
  • (三)建立汉字文化学
  • (四)首创“汉语意识”
  • (五)音史遨游,贯通古今
  • (六)散点多线理论
  • (七)词义辨惑 字音释疑
  • (一)远绍乾嘉诸老
  • (二)以振兴中华学术为己任
  • (三)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源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