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逻辑。本册主要讲述作者对中古时期隋唐两朝历史的再审视。

内容简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第7册《新帝国的试验》主要讲述作者对中古时期隋唐两朝历史的再审视。隋唐是中古中国的新帝国,继承北魏的制度和传统,重新统一了中国并且将经济中心已经往南方转移的政权统合进入中国的全局之中。除了叙述政治发展,本书还对隋唐时代的文化比如唐诗和书法,比如佛教的新发展,都有精彩的论述。作者写作或叙述方法似乎与传统历史著作或教科书有所区别,不仅围绕朝代、皇帝或重要事件,面面俱到地展开,而是根据时代特点,拎出他研究深入、有所建树或深刻感受的部分,进行重点分析评述,有简有繁,有详有略,因而令人读起来感到印象深刻,观点新鲜。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第一讲 隋朝统一的基础
  • 01 隋唐:具有强烈分裂性格的统合时期
  • 02 必须由北朝追溯隋唐由来
  • 03 西魏和东魏实力悬殊
  • 04 《颜氏家训》中记载的胡汉女性
  • 05 胡汉冲突使北齐国力大减
  • 06 “邙山之役”后西魏和东魏最主要的分别是什么?
  • 07 西魏军队里看不出是汉人还是鲜卑人
  • 08 关陇集团的形成
  • 09 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使北周兵源充沛
  • 10 北周武帝的“废佛”动机
  • 11 平阳之战留下的坦途
  • 12 “亡国套式”无法给我们北周迅速灭亡的答案
  • 13 杨坚建立统一朝代的条件
  • 第二讲 隋朝的积极作为与覆亡
  • 01 隋文帝改州-县二级制
  • 02 人才晋用如何开放并解脱出来?
  • 03 “废乡官”和恢复“本籍回避”
  • 04 “轻赋”使户口大增
  • 05 中古城市的典型——宇文恺重建的长安城
  • 06 恢复洛阳为东都、兴建广通渠
  • 07 隋末过度役使带来了不稳定
  • 08 隋文帝与隋炀帝的“南方情结”表现在哪里?
  • 09 三伐高句丽造成农业生产下降
  • 10 关陇集团内讧与隋朝覆亡
  • 第三讲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 01 唐朝并非铁板一块
  • 02 一个唐朝,四个很不一样的段落
  • 03 为何说“贞观之治”是初唐的核心?
  • 04 玄武门之变:光辉王朝背后永恒的阴影
  • 05 女主称制掌权,大臣内心接受女皇帝吗?
  • 06 女皇帝要如何安排继位者?
  • 07 唐太宗利用门第出身可以“修理”大臣?
  • 08 从初唐到盛唐的一个关键:如何处理门阀门第
  • 09 盛唐就是唐朝衰微的关键
  • 10 “安史之乱”前后的律令法制
  • 11 中唐及晚唐的政治统治
  • 第四讲 唐人的人文世界
  • 01 元稹和白居易笔下的“胡旋舞”记录
  • 02 艺伎的远源
  • 03 唐人全新的身体意识与审美追求
  • 04 唐代女性的社会意识和地位有哪些不同?
  • 05 婚姻从两家的事变成两个家族的事
  • 06 “假子制”盛行,外族大量涌入中国
  • 07 唐代对外开放的气氛从何而来?
  • 08 如何对待胡人——“安史之乱”前后的巨变
  • 09 府兵制与均田制瓦解:无法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化
  • 10 中唐以后,政治监督与制衡机制是如何被打破的?
  • 第五讲 重读唐诗(一)
  • 01 唐诗为什么重要?
  • 02 唐诗有哪些独特之处?
  • 03 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发展出严整的对仗格式
  • 04 对仗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基本能力
  • 05 为什么说唐诗如此不自由?
  • 06 唐诗“为文造情”,诗的功能和精神有巨大发展
  • 07 对唐人来说,重要的是文字本身的审美
  • 08 为什么唐诗通常没有主语?
  • 09 王维《鸟鸣涧》和杜甫《旅夜书怀》中的人与自然
  • 10 写诗难,为什么唐朝还有那么多诗人和好诗?
  • 第六讲 重读唐诗(二)
  • 01 隋唐科举考试为什么以诗赋取才?
  • 02 全民写诗造成了哪些影响?
  • 03 从李白、杜甫读体量庞大的《全唐诗》
  • 04 初唐诗的探索——诗如何跟现实生活保持距离
  • 05 王维承袭初唐诗歌精神
  • 06 李白写大自然与王维有哪些不同?
  • 07 李白:恣意豪放与不守规则
  • 08 李白难考的身世对其写诗的影响
  • 09 李白与杜甫,画风反差有些大
  • 10 “老妪皆解”——中唐诗的一个潮流
  • 11 唯美与奇僻,中唐诗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 第七讲 唐代佛教与佛寺的进一步发展
  • 01 隋唐佛教的核心:选择、整理、混合
  • 02 唐初佛寺经济及其问题
  • 03 玄奘的取经、译经事业
  • 04 唐代为什么选择大乘而弃绝小乘?
  • 05 “判教”观念——用批判的态度搞清楚佛教
  • 06 天台宗的“三谛圆融”
  • 07 天台宗的“三千一法”
  • 08 天台宗的“教观二门”与“一心三观”
  • 09 华严宗的“判教”系统
  • 10 高度思辨的佛教与会昌法难
  • 第八讲 从门第到科举
  • 01 唐代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
  • 02 科举考试与学校制度相结合
  • 03 国家慢慢收夺世族的教育权
  • 04 玄宗时期,没有背景的人如何从地方进入中央?
  • 05 为寒门而设的制举
  • 06 从宰相薛元超的人生遗憾看唐代社会地位机制
  • 07 “兼修国史”对宰相意味着什么?
  • 08 唐代科举制“不糊名”的影响有哪些?
  • 09 牛李党争,门第最后的回光返照
  • 第九讲 跃动的复古精神
  • 01 唐宋之间的“古文运动”究竟是什么?
  • 02 韵文与散文的发展变化
  • 03 唐代第一波复古运动——陈子昂、李白“返远古”
  • 04 唐代第二波复古运动——韩愈、柳宗元“文以载道”与“文道合一”
  • 05 韩愈:复古恢复的是古代文章的精神
  • 06 韩愈:写文章反对模仿古人,主张自我风格
  • 07 柳宗元:文章是拿来明道用的
  • 08 中唐至晚唐,散文性质的大革命
  • 09 从《唐文粹》看古文运动的成就
  • 10 如何对韩愈、柳宗元的成就进行排序?
  • 第十讲 藩镇的历史影响
  • 01 唐代府兵制度的优势有哪些?
  • 02 府兵制后来出现了哪些问题?
  • 03 从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看府兵制的崩坏
  • 04 边事依赖节度使埋下隐患
  • 05 “安史之乱”是如何平定的?
  • 06 “安史之乱”后各地遍置节度使,藩镇势力更加强大
  • 07 天下分裂状态的形成
  • 08 “中古”历史特性:中央朝廷没有那么高的控制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2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杨照为什么要把唐朝这样读?

    事实上,杨照是把 "唐朝" 当做人文概念来看待,如同杰夫昆斯的 "鲨鱼"、安迪沃霍尔的 "梦露"。也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解读 / 转印的立场,"唐朝" 的历史更像是唐朝人文概念实践的注脚 —— 如果讲唐诗,诗人的故事就出现;如果讲艺术,胡姬和西域就出现;如果讲古文运动中的 "复古",科举和作家就出现…… 总体来说,脱离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人文概念,人们其实并不懂得 "唐朝" 这段历史与私人的关系 —— 我们有必要记住一个远离现在 1200 多年的历史吗?杨照,其实就是想说明,所谓历史,只不过是有限的几个人文概念而不是连续性的 "考古真实"。如果一个人把 "考古真实" 等同于历史,也就说不清楚历史。虽然提到艺伎、胡人、唐诗、佛教、科举、古文运动,"唐朝" 内涵就开始变得清晰,但是这些努力仍没有说清楚 "唐朝" 是什么,我恰恰觉得这才是唐朝真实的一面 —— 一个作家,要用人文创作的方式去书写和解读,而常书鸿、任中敏、周贻白、叶嘉莹这些大师,他们解读的又是 "唐朝" 的另一面 —— 复杂、混合、多变、开放、动态又经历一个周期的帝国,这正是真实的唐朝,也就是杨照提到的 "新帝国的试验" 和 "并非铁板一块" 的唐朝。只有回到这个观念层面,读历史才有意义,而唐朝由于足够复杂和混合,所以从唐朝历史阅读中完成对社会复杂性和混合性的刻意练习,恰恰才是历史与私人的关系。所以,历史阅读一定是 "解释" 而不是 "考古",杨照在这个系列里、在 "我最熟悉的" 唐朝历史里打了个清晰的样本。也正因于此,读杨照的作品时如果只纠结于对不对,就失去了作者观点最有价值的部分。从这个层面来讲,即使唐史有一千零一万个版本,也不妨碍杨照做出自己的解读。这就是和艺术家所思所做一样的 performance。当历史写作成为 performance,历史也就达到了和私人亲近的距离。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帝国是逐渐发展成型的(隋唐部分)

      隋唐部分,作者认为是中华文明的中古时期,虽然隋唐形势上是统一的,但还是没有解决大族(氏族门阀)的割据问题,李世民的不正常上台,打破了帝国传承的纲常,结果是围绕继承权的动荡,直到武氏称帝后,整个唐代一蹶不振。通读中华通史,帝国是逐步扩大完善和发展的,帝国中央集权如同怪兽日渐庞大,上下扩张,逐渐消灭中间层,隋开始 “州郡县” 三级改为 “州县” 二级,皇权达到 “县级”,直接统治和征调的人口达到空前,但府兵制也让皇权和大贵族的斗争贯穿整个朝代,最终进一步进入真正中央集权的宋朝。本卷也讲述了中华文化的高峰:唐诗,和现代不同的审美,哲学体系佛教的传入和本地融合和兴衰。唐朝建立的科举也被宋继承,中央文人统治体系完善利于皇权集权,但府兵制的消亡使得整个宋朝对外 “柔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 7 本主要讲述的是北齐到唐朝的这一段。朝代是种人为的历史年代划分,但从政治、经济、军事…… 等角度而言,没有一个朝代是独立成长、发展起来的,而是必然继承、借鉴了前朝的各方面 “遗产”,同时总结前朝发展的制度利弊,对社会的各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良。所以对于历史的任何一个事件,应该看它的发展脉络,了解前因后果是怎样联系的。否则对事件的评价就容易陷入主观,而忽视事件之所以发生的特定历史基础。杨照老师很有心地用 “小章节” 的形式,串联了时间线上的一些关键的政治、经济、军事…… 等方面的要点,一方面让人读了不枯燥,一方面又能让我读完一个小点后,可以随意停歇,放松一下自己。总体来说,还是维持著 “休闲型的历史书” 的一贯性高水平,既能补充历史知识,又不会读的太累。本书也正好补齐了我对隋唐的一些历史常识的缺陷,让我能更连续性地看待隋唐的历史脉络发展。👍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