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19千字
字数
2011-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文章学通论》适于大学生、研究生及相关教师阅读,也适于走向工作岗位的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特别是文字工作人员阅读。
内容简介
《文章学通论》是一本系统地阐述汉语文章学基本原理、文体常识及写作方法韵专著。讨论的对象关联古今,容纳诸体,包括实用性、论证性、文学性、说明性等各类文章。全书共15章,内容涉及文章的发生与发展,概念与原理,功能与规律,文体与文意,构思与表达,结构与语言,格式与写法,文风与风格,传播与接收,评论与判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文章学通论》的特点是在学术研讨的基础上,注意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整体与局部的联系,知性与情性的兼顾,以利于培养读者的辞章素养和写作能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序
- 第一章绪论
- 第一节文章的缘起与特性
- 一、文章的概念与缘起
- 二、书面语传播的文化意义
- 三、文章的特性
- 四、重文传统与文、道关系
- 第二节文章的功能与类型
- 一、文章的表现对象
- 二、文章的功能用途
- 三、文体的基本类型
- 第三节文章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文章学研究的对象
- 二、文章学研究中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问题
- 三、辩证与兼容,有利于学科发展
- 四、走向文运亨通的新时代
- 第二章文道论
- 第一节传统文道论的现代审思
- 一、传统的文道关系论
- 二、文道论中的平衡思想
- 三、伦理本位观的失误
- 第二节文章写作的基本原理
- 一、通变原理
- 二、达意原理
- 三、异合原理
- 四、密值原理
- 第三节文章生长及运演条件
- 一、经济技术条件
- 二、社会政治条件
- 三、文体化生条件
- 第三章文传论
- 第一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一、文章传播属于广义信息传播
- 二、文章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
- 三、主体在文章写作中的角色化
- 第二节载体中的要素构成
- 一、载体是文章的形式
- 二、载体形式的构成
- 三、汉字以形知义的功能
- 第三节文章阅读中的接收效应
- 一、受体的能动效应
- 二、接收中的错位现象
- 三、影响接收的心理效应
- 第四章文风论
- 第一节文风的特征及相关问题
- 一、文风的概念与特征
- 二、文风与风格、语体、笔调的区分
- 三、“八股文”问题不完全是文风问题
- 四、优良文风的主要表现形式
- 五、为文之道,坚持“四不”
- 第二节不良文风的主要表现形式
- 一、蛮横与虚假
- 二、空洞与僵化
- 三、绮靡与怪诞
- 四、谋利与剽窃
- 第三节文学“真实性”级次辨析
- 一、传统文论强调真实性
- 二、真实性问题上的混乱
- 三、文章涉及的四对“真实”类型
- 四、文学真实性级次
- 五、与真实性级次相应的文学类型
- 第五章文气论
- 第一节传统文论中的“气”与“文气论”
- 一、自然元气论
- 二、气论的精神化
- 三、文章学中的性气与养气
- 四、“气盛言宜”说
- 五、文气论中的“神气音节”说
- 第二节“文气论”的文章学意义
- 一、对先天禀赋的认识
- 二、内养与外阅的互动
- 三、虚静:身心的调整
- 四、气盛:方可带来“文胜”
- 第三节现代文章写作需要讲究“文气”
- 一、格调与风格的异同
- 二、作文教学中对文气学说的借鉴
- 三、传统文气论在网络时代的意义
- 第六章文体论
- 第一节文体分类的历史运演
- 一、分类是文章繁荣的必然结果
- 二、文体分类的历史阶段
- 三、古代文体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文体分类的原则与方式
- 一、文体与其他文章要素的关系
- 二、文体的名称形成
- 三、文体分类的原则
- 四、文体分类的依据
- 五、网络文学概念辨析
- 第三节文体分类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文章的可分类性
- 二、两种形态:文学与非文学
- 三、文章分类的相对性
- 四、分类为的是学习与使用的方便
- 第七章文用论
- 第一节传统文化视界中的文章功用观
- 一、文章的小“用”与大“用”
- 二、文“用”的四个切入视角
- 三、儒、道、墨、法四家的文用观
- 第二节文章功能的四大分野
- 一、认知功能
- 二、应用功能
- 三、论辩功能
- 四、审美功能
- 第三节文章功能的生态化构成
- 一、文章的两大追求:求真与趋益
- 二、文章功能的互动与转化
- 三、文章情感的生态化
- 第八章文者论
- 第一节作者的整体素养
- 一、生活素养
- 二、知识素养
- 三、思想素养
- 四、审美素养
- 第二节作者的能力构成与个性特征
- 一、文章作者的三大能力
- 二、作者气性与文章风格
- 三、作者写作中的“苦”与“乐”
- 第三节文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 一、文、人关系中不对应的现象
- 二、文、人关系中的外力牵引现象
- 三、文、人关系中的价值导向
- 四、知人论世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九章文意论
- 第一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一、文以意为主
- 二、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 三、主题的统帅作用
- 四、立意的求新
- 第二节主题的生成与表现
- 一、“主题”来由及含义
- 二、明确主题与模糊主题
- 三、主题的多重表现
- 四、主题概念的使用
- 第三节文意中的情感因素
- 一、“情”是“意”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情真,是文学的生命
- 三、原生情感与艺术情感
- 四、“以礼节情”的意义
- 第十章文思论
- 第一节文章制作中的思维转换
- 一、文章是主体思维转换的产物
- 二、思维转换中的具体任务
- 三、虚拟的物象世界
- 第二节常用的思维方法
- 一、思维中的两种取向
- 二、常用的思维形式
- 三、常用的思维方法
- 四、对文思的要求
- 第三节文学构思中的“神与物游”
- 一、文学构思与直觉体验
- 二、文学构思的艺术结晶——意境
- 三、美感来自心物的合媾
- 四、禅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 第十一章文序论
- 第一节文序组织的常态构成
- 一、文序通过结构表现出来
- 二、文章结构的有机整体性
- 三、“首—中—尾”的常态构架
- 四、起承转合模式运用
- 第二节文本序次的符号表示
- 一、符号刻画在章法研究中的意义
- 二、篇章层次的表示
- 三、段意关系的表示
- 四、叙述方式的表示
- 五、符号刻画不能机械化
- 第三节文章的“有序”与“序参量”
- 一、“有序”是文章的基本要求
- 二、文章序化的依据:自然序与心理序
- 三、外在文采与内在肌理
- 四、“序参量”是一种功能量
- 五、“结构序”中的相关性
- 第十二章行文论
- 第一节材料的收集
- 一、集材的重要性
- 二、集材的方式
- 三、材料的选取
- 第二节草拟和修改
- 一、草拟前的准备
- 二、提纲与草拟
- 三、修改定稿
- 四、文稿的“热处理”与“冷处理”
- 第三节行文中的语言表达
- 一、表达方式
- 二、说明与描写的区别
- 三、人称问题
- 四、议论中常见的失误
- 第十三章文辞论
- 第一节言辞的意义及言意关系构成
- 一、言辞是文章的细胞
-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 三、言与意之间的复杂关系
- 四、文辞锤炼与以辞达意
- 第二节语言的类型与风格
- 一、语言的几种类型划分
- 二、语言的风格
- 第三节文辞的庄谐、文质与繁简
- 一、文辞的庄与谐
- 二、文辞的文与质
- 三、文辞的简与繁
- 第十四章文法论
- 第一节文章写作的“有法”与“无法”
- 一、文法指的是什么
- 二、传统文论在文法问题上的三种意见
- 三、“活法”在文章学中的意义
- 四、文贵曲折变化
- 第二节文章表达中常用的几种技法
- 一、比附之法
- 二、对偶之法
- 三、点染之法
- 第三节常用的对立手法
- 一、虚与实
- 二、正与反
- 三、明与暗
- 四、情与理
- 五、博与一
- 六、开与合
- 第十五章文评论
- 第一节文章价值的构成类型
- 一、文章的四大价值类型
- 二、“五经”的文章价值
- 三、传统的载道论与功用论
- 第二节文章价值的表现特征
- 一、价值实现是文章的最终目的
- 二、文章的价值不等于载体的价格
- 三、文章价值特征
- 第三节评文的标准与途径
- 一、文章价值的标准
- 二、文章价值评判的途径
- 三、文章评价结论的相对性
- 四、文章评价不能局限于功利
- 第四节剖判、调整以对抗异化现象
- 一、文章写作、传播中存在价值异化现象
- 二、评析、研究有利于文章价值的发挥
- 三、现代文章研究所需要的四种观念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