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建构中国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通过梳理、研究国际实践经验并立足中国实际,借助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和访谈获得的相关资料,描述分析国际上发展型社会救助的状况,评价中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阐明中国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的现实挑战,分析构建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迈向发展型制度的政策思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社会救助制度
  • 1.2.2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1.2.3 发展型社会救助
  • 1.3 研究现状和方法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国外发展型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 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 中间道路理论
  • 2.3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
  • 2.4 积极反贫困理论
  • 第三章 国外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实践模式
  • 3.1 工作福利模式
  • 3.1.1 工作福利模式的产生
  • 3.1.2 代表性国家的做法与经验
  • 3.1.3 工作福利模式的特点与效果
  • 3.2 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模式
  • 3.2.1 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模式的产生
  • 3.2.2 代表性国家的做法与经验
  • 3.2.3 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模式的特点和效果
  • 3.3 专项救助模式
  • 3.3.1 专项救助模式的产生
  • 3.3.2 代表性国家的做法和经验
  • 3.3.3 专项救助模式的特点和效果
  • 第四章 中国社会救助的现状评价:生存型的制度安排
  • 4.1 社会救助改革与发展历程
  • 4.1.1 “应急”与“建设”话语下的社会救助发展
  • 4.1.2 “改革”与“稳定”话语下的社会救助发展
  • 4.1.3 小结
  • 4.2 保障生存的救助理念
  • 4.2.1 应对紧急情况和维护社会稳定
  • 4.2.2 生存型社会大背景下的选择
  • 4.2.3 绝对贫困认识下的选择
  • 4.2.4 小结
  • 4.3 维持生存的制度设计
  • 4.3.1 社会救助水平低、服务救助缺失
  • 4.3.2 缺乏工作激励、长期救助显现
  • 4.3.3 缺少儿童救助、出现贫困传递
  • 第五章 中国社会救助的现实挑战:复杂化的贫困形势
  • 5.1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
  • 5.2 从收入贫困到能力贫困
  • 5.3 儿童贫困与老年贫困
  • 5.3.1 儿童贫困
  • 5.3.2 老年贫困
  • 5.4 社会排斥与贫困代际传递
  • 5.4.1 社会排斥
  • 5.4.2 贫困代际传递
  • 第六章 构建中国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必要性
  • 6.1 改变生存型救助制度现状的有效途径
  • 6.2 应对国内复杂贫困形势的有力手段
  • 6.3 顺应国际社会救助改革总趋势的必要之举
  • 6.4 汲取社会救助历史经验的合理选择
  • 第七章 中国社会救助的整体重构:迈向发展型制度
  • 7.1 培育发展型的救助理念
  • 7.1.1 从“消极”到“积极”的思路
  • 7.1.2 从附带“羞耻感”到激发“上进心”
  • 7.2 选择符合国情的制度模式
  • 7.2.1 模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 7.2.2 中国应选择混合型制度模式
  • 7.3 进行适应性的制度再设计
  • 7.3.1 适度提升救助水平
  • 7.3.2 重新定位并设计就业救助
  • 7.3.3 强化现有专项救助并增加服务类专项救助
  • 7.3.4 通过试点逐步实施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
  • 7.4 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体系
  • 7.4.1 适度集中与厘清关系:规范社会救助管理体系
  • 7.4.2 社会参与和需求导向:创新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3—2014年成都市城镇低保家庭调查问卷
  • 附录2 2013—2014年成都市低保家庭访谈提纲
  • 附录3 2013—2014有关成都市低保情况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