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独特的二战史,大部分来自李德·哈特在纽伦堡对德国高级将领的审讯记录。

内容简介

李德·哈特全面、公正地将与布卢门特里特、伦德施泰特、托马、克莱斯特、海因里希、一曼陀菲尔、施图登特等德国将领的谈话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并在记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他让德国将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叙述者,这就是所谓的“山的那一边”——指代德军在二战中的心理和各项军事方针,由此本书记录的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证据,读者也能从德国将领的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

本书具有相当的可读性,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初版序言
  • 本版序言
  • 第一部分 希特勒的将领
  • 第一章 自寻死路的分裂
  • 第二章 泽克特打造军队
  • 第三章 布隆贝格和弗里奇时期
  • 第四章 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时期
  • 第五章 古德里安将军——初期胜利的缔造者
  • 第六章 “阳光下的战士”——隆美尔
  • 第七章 阴影下的军人
  • 第八章 “老卫兵”——伦德施泰特
  • 第二部分 走向战争
  • 第九章 希特勒的崛起
  • 第十章 装甲部队的崛起
  • 第三部分 德国将领眼中的战争
  • 第十一章 希特勒如何打败法国和拯救英国
  • 第十二章 兵临敦刻尔克时下令“暂停进军”
  • 第十三章 法国战事的终结和德军首次受挫
  • 第十四章 哑火于地中海
  • 第十五章 希特勒入侵苏联
  • 第十六章 何以兵败莫斯科
  • 第十七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 第十八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之后
  • 第十九章 红军
  • 第二十章 盟军进攻意大利
  • 第二十一章 诺曼底失陷
  • 第二十二章 西线指挥部眼中的刺杀希特勒密谋
  • 第二十三章 希特勒孤注一掷——第二次阿登战役
  • 第二十四章 希特勒——一位年轻将领的看法
  • 结论
  • 德军高级将领列表
  • 译名对照表
  • 战争是政治的破产(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普鲁士没有战略家

    本书作者撰写的战争史享有盛誉,堪称典范。其文笔流畅、条理分明,实为军迷事必读之作。然而,也存在一些典型的西方战争史的缺陷:文章的细节描绘得相当精致,然而,战争的起因及其正义性却未被深入探讨。昂撒民族与日耳曼民族之间的亲近感,让作者夸耀德国国防军蓝血贵族的卓越表现,他们在二战初期展现了其强大的力量,横扫整个欧洲。然而,历史的车轮终究转向了苏维埃,德军最终败于其手下。西方的各种二战史书为德军找出了各种借口,如严寒的天气、苏联境内糟糕的道路等等,最主要的原因更要怪在希特勒的疯狂和固执的愚蠢。正如国民党的总结所述,失败的原因往往归咎于诸如常大队长的越级指挥前线指等。可是在抗战中卫立煌、李宗仁、薛岳、杜聿明、王耀武等人功勋显赫,但在解放战争中,即使在美式装备的支持下,最终也未能避免惨败的命运,关键在于对道义 (历史大势) 的把握以及组织动员能力。二战期间,尽管德军与苏军之间的战损比为 1:6, 然而,苏联红军的顽强与英勇使得德军不得不佩服。虽然口头上借口是斯拉夫人的麻木的神经可以吃苦耐劳,德军最初凭借装甲武器优势,通过闪电战和运动战取得了优势。但当战场进入相持阶段以及艰苦的城市巷战时,具有顽强意志力的苏联红军却屡次取得胜利。对于诸如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西方军事专家自然难以理解其中奥妙。在探讨敦刻尔克和德军为何未全力登陆英国这一问题时,希特勒从未对英国人实施赶尽杀绝的策略。实际上,他对苏维埃所怀有的刻骨仇恨才是他真正的目标。德国在战前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洪堡教育模式为德国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在基本统一西欧之后,德国上下对战胜苏联充满信心,至今仍不愿承认这场战争是必然失败的。孙子曰: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德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将领,而美军中也不乏德裔名将,但两次大战和直到今天,德国都没有优秀的战略家,第一次大战是匆忙应战,第二次大战是盲目扩大战线,妄想用战术层面的闪电战,迅速打垮苏联取得胜利,日本的偷袭珍珠港,都是妄想用一次局部战役取得战略上的成功,根本不理解,“胜可知,而不可为。”

      1
      1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