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窥见三十年世事人情和时代潮流的演变,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历史教训的独立思考,是一份极具历史和人文价值的个人总结。

内容简介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四部。从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去台湾,到1978年移民美国,作者用三个“十年”,从个人的视角感受和记录了台湾的大历史和一己的小悲欢。作者亲历的“文学江湖”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

“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自序 有关《文学江湖》的问答
  • 十年灯
  • 用笔杆急叩台湾之门
  • 匪谍是怎样做成的
  • 我从瞭望哨看见什么
  • 投身广播见证一页古早史
  • 张道藩创办小说研究组
  • 小说组的讲座们
  • 胡适从我心头走过
  • 广播文学先行一步
  • 反共文学观潮记
  • 特务的显性骚扰
  • 我与《公论报》的一段因缘
  • 难追难摹的张道藩
  • 走进广播事业的鼎盛繁荣
  • 十年乱花
  • 我从胡适面前走过
  • 魏景蒙 一半是名士 一半是斗士
  • 方块文章 画地为牢
  • 艺术洗礼 现代文学的潮流
  • 霓虹灯下的读者
  • 我能为文艺青年做什么
  • 特务的隐性困扰
  • 省籍情结拆 不完的篱笆
  • 张道藩的生前身后是是非非
  • 冷战时期的心理疲倦
  •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亮光
  • 十年一线天
  • 你死我活办电视
  • 乡土文学的旋涡
  • 与特务共舞
  • 我和军营的再生缘
  • 我与学校的已了缘
  • 我与文学的未了缘(上)
  • 我与文学的未了缘(下)
  •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 王鼎钧台湾时期文学生活大事记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八年)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回忆录四部曲之台湾篇

    作者如难民逃到台湾,离乡背井,靠一支笔,安生立命,本书记录作者从 49 年(26 岁)写到 77 年退休后赴美。台湾这段时间还没有解严,作者还心有余悸,很多事不能写透,但也可以了解 “自由时报” 等案背景。各派勾心斗角,官僚体系的文字审核,天下都差不多。知识分子喜欢清议,不接地气,所谓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回顾台湾近 70 年的发展路程,还是让人唏嘘。如今 “小蒋” 被人民怀念,也是他接地气,和他的同学一样埋头搞建设。现在的台湾通识教育已经竭力去 “中国” 化,鼎公也应叹息了。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以个人为原点,个人经历为半径,回忆那个动荡时代中的人与事,生动再现人物的真性情,事情的细节全貌,了解真实的国共历史对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这本书,预示着将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全部读完。掩卷沉思,在战乱年代,一个懵懂少年从躲避战争、上学、参军、被俘,最后退守台湾,直至退休的阶段,看书过程中也有些惊心动魄,但确实是真情流露。这本书主要是将台湾文学经历了反共文学、黄色文学、现代文学运动、乡土文学之争,台湾的三民主义文艺理论和三民主义文艺运动的变迁过程, 虽然是讲作者自身工作经历,但从中可以看到台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态:老百姓从读报栏、到节衣缩食买收音机,到电视机的普及;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由高压、特务、打击异己到七十年代的逐渐放开,从 “战时状态” 到反攻无望后扎根台湾建设台湾。并且书中还讲到了台湾的 “白色恐怖” 年代,作者与特务之间的事情读起来像是历历在目。书中写事、写人、写作者自己,唯独离不开的就是文学。在苦难的岁月里,有这样不离不弃的陪伴,作者是幸运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