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研究20世纪东亚现代主义文学的专门性论著,由国内外10位学者执笔完成,既从宏观上对现代主义文学在东亚的产生、流变做了历史概括和理论分析,又分别对小说、诗歌等文类进行了专题研究,且附有相关文献,内容丰富而扎实,是国内研究东亚现代主义文学的 部论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多国学者多年合作研讨的结集,所收各论从东亚的视角出发,对有关“现代主义”的非历史化叙述提出了质疑,并在具体考察汉字圈内“现代主义文学”与社会、政治、思想的历史关联同时,探索了把“现代主义”作为重审历史的视点的可能性。各论分别选取东亚文化场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文学现象作为讨论对象,通过深入的个案分析,突破了比较文学领域单向度影响研究的模式,为重构区域文学史提示了新的方法。既有“重新定义现代主义”的理论探讨,又有对具体文本的细致分析,是别具特色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读本。

目录

  • 版权信息
  • 著译者简介
  • 序论: 对于中国而言,何谓现代主义?——东亚的语境或汉字圈的视角
  • 一、本书编者的问题意识
  • 二、从“再现”概念看西方审美现代主义的固有语境
  • 三、作为研究视点的美术史问题
  • 四、排他性白话文运动与文学现代主义
  • 五、汉字圈与现代主义:中日“新感觉派”的启示
  • 六、近现代中国的政治与批判现代主义:现代性之欲迎还拒
  • 七、结语:80年代以来的批判现代主义或先锋派文学艺术
  • 第一部分 现代主义重审与历史性的回归
  • 一切以历史的名义
  • 东洋学言说、大陆探险记与现代主义诗歌的空间表现——以安西冬卫诗作中的政治地理学视线为中心
  • 一、“坐着的旅行者”
  • 二、安西诗作里的政治地理学构图
  • 三、书斋风景与同时代的地理学知识
  • 四、对边境、秘境的憧憬与恐惧
  • 重新定义“日本现代主义”——在1930年代的世界语境中
  • 第二部分 殖民地·文学叙述·被殖民的主体性
  • “保护”名义下的统治——殖民主义的话语
  • 一、两个“保护法”
  • 二、“开垦”名义下的侵略
  • 三、“灭亡”的话语
  • 日本“民族·国家”的历史再思考——以殖民地文学为视角
  • 引言 帝国的历史与民族·国家的历史
  • 一、有关帝国日本的几种叙述
  • 二、帝国日本的不同殖民形态:台湾和“满洲”
  • 三、台湾和“满洲”的殖民地身份和殖民文学
  • 结语
  • 殖民地的性别——佐藤春夫台湾题材作品中的隐喻
  • 一、“旅人”与“殖民地文学”的成立
  • 二、“性别秩序”的隐喻性
  • 三、“平等论”与“同化论”
  • 四、结语
  • 殖民地的旅行书写——以末广重雄的《台湾记》为中心
  • 一、“南进”呼声中的《台湾记》与《南洋南支巡航记》
  • 二、1916年“台湾劝业共进会”与末广的殖民地之行
  • 三、在蕃界“探险”与“旅行”之间
  • 四、近代交通体系的形成与近代旅游观光
  • 五、在殖民地思考同化问题
  • 殖民主义与语言——中日战争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语言政策及朝鲜文人的应对方式
  • 一、东亚比较文学的必要性
  • 二、关于日语写作的论争
  • 三、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语言政策
  • 四、韩国文学家的应对方式
  • 朝鲜的“南方”叙述与被殖民的主体性
  • 一、殖民时期的朝鲜人对于日英双语世界的内在反应
  • 二、以民族志为主导模式的“南方”叙事
  • 三、“老黑,我的宝贝儿”——种族歧视的诗意化与帝国白日梦
  • 四、朝鲜的焦虑与对南方的过度狂热:与中国和“原住民”的竞争
  • 五、结论:殖民与后殖民视野中的本土与民族认同
  • 第三部分 左翼思潮·新感觉派幻想·翻译的政治性
  • 1920—1930年代日本文学中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
  • 一、作为近代日本文学梦的马克思主义
  •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反战运动与日本普罗文学运动机关杂志《播种者》
  • 三、1930年代日本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机械”
  • 四、剧毒和犯罪:作为叙述框架的侦探小说
  • 五、实体和系数:“机械”的解构(代小结)
  • 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艺思想与现代主义
  • 一、如何评价穆时英
  • 二、瞿秋白的语言革命理论
  • 三、胡风的理论建构
  • 四、穆时英的回应
  • 五、中国文学史上的1930年代
  • “一·二八事变”之后的日本幻想——穆时英PIERROT论
  • 前言
  • 一、现代派与日本新兴文学
  • 二、现代派描写的日本、日本女性
  • 三、PIERROT与日本幻想
  • 四、现代都市的《蝴蝶夫人》
  • 五、与《空闲少佐》的比较
  • 结论
  • 一、翻译理论与政治性
  • 二、“硬译”·转译·留学背景
  • 三、翻译美学的重建
  • 第四部分 汉字圈现代主义的文学实践与理论探讨
  • 书写体的时空——相对性理论与文学
  • 一、“形式主义争论”的再评价
  • 二、漱石的《文学论》和横光的《形式论》
  • 三、索绪尔语言学和横光的“文字”
  • 四、西胁顺三郎的诗论和横光的“文字论”
  • 五、外山卯三郎的诗论和横光的“形式论”
  • 六、外山卯三郎的“文字”时空论
  • 七、文字的时空论和“数理物理学”
  • 八、爱因斯坦的“统一场理论”和“形式论”
  • 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在殖民地都市里的转向——论横光利一的《上海》
  •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越界之旅
  • 二、从“上海”到《上海》
  • 三、身份、认同与叙述的动力
  • 四、共同体“正义”与历史事件的文本化
  • 五、语言“物质性”与“民族性”的纠结
  • 1930年代东亚“自画像”的构造和深层——李箱诗歌文本与横光利一的比较性研究
  • 一、问题所在与主旨
  • 二、殖民地表象的“备忘录”:《三次角设计图》与《上海》
  • 三、朝鲜人的“死面”:《素荣为题》与《蓝色大尉》的冲突对决
  • 四、原著版本与传播途径的考察
  • 五、结语:两难中寻找活路
  • 中国“新感觉派”的诞生——刘呐鸥对横光利一作品的翻译及模仿创作
  • 一、翻译的必要和权威的借用
  • 二、《色情文化》的选择标准
  • 三、“银座描写”的继承——刘呐鸥的《游戏》与横光利一的《皮肤》
  • 四、危险的女人和排除荒谬
  • 五、小结
  • 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的文学形式论——汉字圈语境中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 绪论:现代日本批评谱系
  • 一、横光与诗学
  • 二、横光的批评理论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杂志《诗与诗论》的关系
  • 三、横光的批评理论与言文一致(白话文)运动
  • 四、横光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定义:超越形式/内容的二元对立
  • 五、横光与无产阶级文学
  • 六、横光所使用的“象征”概念的寓意
  • 七、横光的“内面形式”与漱石的“文学上的内容的形式”
  • 八、横光对于漱石“形式论”的评价
  • 九、横光的批评理论与漱石批评理论的不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