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于金银器中,看大唐盛世。

内容简介

1970年10月发现的何家村遗宝,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反而以独有的魅力,谜一样地吸引学界不断地探索、破解。唐代宫廷贵族生活、金银制作工艺、租庸调制、道教和医药、胡人和胡风等,都能在它们身上看见。

何家村遗宝的主人是谁?精美的器物来自哪里?何时被埋入地下?为什么要埋入地下?国家宝藏守护人齐东方教授,为你解读何家村遗宝背后隐藏的故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壹 开篇
  • 1 发现
  • 疑问之序
  • 偶然的发现
  • 价值何在?
  • 2 亮相
  • 原始报告
  • 展览插曲
  • 外交使者
  • 唐代形象的代言
  • 盛世大唐舞台上最活跃的角色
  • 了解世界的窗口
  • 3 波澜
  • 冤案险酿
  • 盗贼光顾
  • 仿制品惊现纽约
  • 对作伪者的一个忠告
  • 4 发展
  • 从“何家村窖藏”到“何家村遗宝”
  • 它,什么时候被埋入地下?
  • 旧说遭到质疑
  • 新观点的提出
  • 贰 大唐风华
  • 1 玉石品第
  • 三品以上高官的佩戴之物
  • 来自骨咄小国的输入品?
  • 首次发现的白玛瑙带板
  • 天子用九环带
  • 玉辗龙盘带 金装凤勒骢
  • 白玉臂环
  • 2 真金白银
  • 仅具有文化意义的珍宝
  • 作为“纪念币”的钱币
  • 违反常理的鎏金现象
  • 因罕有而成为藏品的厌胜钱?
  • 庸调折“现”的证据
  • 严格的入库检验记录
  • 文献中的“金钱”实物
  • 不再流通的“古币”
  • 3 错彩镂金
  • 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
  • 腕足齐行拜两膝
  • 愿作鸳鸯不羡仙
  • 尚未完成的杰作
  • 不一致的称重记录
  • 可以免罪的进奉金银器
  • 龙凤之瑞 天下太平
  • 长生不老丹药的盛具
  • 唐代最美的器物之一
  • 富丽堂皇的唐代艺术之美
  • 盛以翠樽 酌以雕觞
  • 奢华的沃盥之具
  • 瑞兽神器
  • 脱离传统 创意十足
  • 不一般的熊
  • 前望舒使先驱兮 后飞廉使奔属
  • 肌肤已坏 而香囊仍在
  • 女为悦己者容
  • 普通器物上的珍贵文字
  • 4 异宝奇珍
  • 丝绸之路上的“金银钱”
  • 官方收藏的“外来古董”
  • 遣唐使眼中的新奇之物
  • 西域鬼作
  • 葡萄美酒夜光杯
  • 粟特人的酒杯
  • 异国他乡的来路货
  • 视觉化的西域乐舞
  • 国内外工匠的共同制造
  • 大唐文化与西域技术的完美结合
  • 唐风中的异国情调
  • 精彩的狩猎瞬间
  • 鸳鸯与海兽的奇异组合
  • 徽章式纹样
  • 脚踏翔云身带翼 金镀眼睛银帖齿
  • 5 金石延年
  • 仙药之上者丹砂
  • 铅银可为器养丹砂
  • 以黄金为器则益寿
  • 药铫夜倾残酒暖
  • 铛盛水银 投丹煎之
  • 银器内熬成膏子
  • 道教投龙 祈愿神灵
  • 叁 没有结束的结语
  • 1 思想碰撞
  • 花舞大唐春
  • 邠王李守礼家藏?
  • 贵族家藏?
  • 道教遗存?
  • 作坊遗物?
  • 收藏家?
  • 无法兼容的诸说
  • 2 破解悬疑
  • 慌乱中的埋藏
  • 遗宝来自何处
  • 为什么如此仓促地被掩埋?
  • 谁有能力埋藏?
  • 刘震其人
  • 《无双传》的故事
  • 破解悬疑
  • 没有结束的结语
  • 插图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于金银器中,看大唐盛世

    《花舞大唐春》围绕何家村遗宝的发现、宝物的解读研究和历史猜想,从遗宝的美丽灿烂窥看大唐历史。何家村遗宝从被埋入地下,到发掘出土,与世人相见,它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段传奇。它曾经归何人所有?为什么被埋藏?为什么被遗忘在岁月中?宝物自有生命。🌼如何看待何家村遗宝,还是要回到本来的历史语境,应该用当时的社会意识、社会形态来看待历史文物。何家村遗宝中有玛瑙、琉璃、水晶器、金银器皿、珍贵药材等,还有中国古代以及波斯、东罗马、日本的珍贵钱币,反映租庸调税收制度的银饼,代表高级官员等级身份的玉带,等等。目前普遍的共识是,它们来自国家府库。这些宝物一方面凝聚了劳动者的智慧心血,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的强盛繁荣。还有当时社会的多方面,比如帝制社会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的享乐生活、道教思想的兴盛、精妙的艺术和发明等等。但是无论怎么说,并不应该把何家村遗宝,以及所有的古代文物遗存与腐朽没落,或是阻碍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画上等号。甚而如果说,有这一批窖藏遗宝,就看作封建帝制由盛转衰的节奏,也不尽然。不要忘了,在宝物埋入地下的时刻,我们的古代帝制社会才运行了一半时间,还有一千年要发展。【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 "决定论"。】这也是一种 "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只有认识清楚自己从何处来,才能明确当下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将往何处去。所以书中也特意强调了 "学术发掘"。【器物的背后是人的行为,古代文物最终要用来研究社会历史。何家村遗宝凝聚着唐人的钟情,中间既体现了唐人东方式的审美,也蕴含着他们对西方的好奇。这些遗宝除了实用功能,还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唐人的观念和追求,遗宝由物质领域突显于精神层面,每件文物都是通往盛唐的一扇窗户,每件器物都暗藏着一个 "按钮",按下所有按钮,它们就会 "孔雀开屏" 似地,展示唐代历史的复杂、优美和离奇。】对何家村遗宝 "发掘" 研究的历史意义最起码有两点:一是了解大唐。这个其实有点远离今天中国人底色的朝代,如此繁荣、欢乐、自信强健。所谓梦回大唐,梦要落到实处,就落在这里。二是体会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回看过去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前方的路。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今天的 "一带一路",古今交相辉映。🌼今天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到大部分何家村遗宝的精品。如果你作为参观者,面对那些奇珍异宝而目眩神迷,这并不庸俗。因为你的确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历史、热爱祖国的人。"花舞大唐春" 出自唐代卢照邻《元日述怀》。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用这句诗形容何家村遗宝,真的非常贴切。正是,繁花似锦、舞刀跃马、有容乃大、春意盎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何家村珍宝的确能满足你对盛唐的想象

      今天是何家村文物出土 50 年,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看过几次展览,并且接触过几乎每一件金银器的复仿品,虽然说不上对它们的细节了如指掌,但对于这批国宝却也是十分熟悉的。


      《长安十二时辰》上映时导演借地下世界老大葛老之口提到了何家村的宝物,我恰好早就看过原著知道书中并无此剧情,这段剧情来得特别突兀、莫名其妙,估计是导演和编剧恨不得能把西安的好东西都塞到这部剧里。
      说回到何家村珍宝,这本书详细讲述了怎么发掘、怎么研究、怎么展出的经过趣事,更大书特书了这批珍宝的同时代历史,书中关键词基本覆盖了整个 “盛唐” 的概念图谱 —— 安史之乱、唐玄宗、南北朝、丝绸之路、朝贡、府库制度、钱币制度、赏赐规矩、盛唐奢侈华贵气象、长生不老、祥瑞神兽、仙丹、香囊、宴饮、诗文唱和、葡萄美酒夜光杯、粟特人……
      可以说,如果要去陕历博参观,在花 30 元买票前认真读完这本书,一定会比什么准备都不做就去的收获大得多。我能肯定滴说,馆内讲解员的解说词都没有这本书这么详细。
      但是,这些就是何家村珍宝的 “真相” 了吗?
      无论是本书或博物馆内讲解,都在极力渲染一个 “盛唐意象”,仿佛何家村就应该是美好、奢华和万国来朝的代名词。遗憾的是,这些联想都建立在一个被人们一笔带过的事实之上,即这批珍宝大概率是安史之乱年间被人私自从官府内库中窃取的。
      花团锦簇的巅峰珍宝,与安史之乱的纲常离乱前后脚,学者们不觉得这里面充满了吊诡和警示吗?
      何家村珍宝中无论是玉石或金银器,其工艺无不极尽繁复,材质无不世所稀有,可是它们和普通老百姓有关系吗?大唐的子民可曾拥有过一件这样的财宝?军队可曾因为这些珍宝而变得 “上下同欲”“将士用命”?远方的敌人可曾因为这些珍宝消除纷争?
      我以前去何家村珍宝馆的时候,经常听到讲解员说到 “这是赏赐给谁谁谁的” 这类描述,游客每每听到这里时总会一脸艳羡,向往之心立即显露出来。但是不用接触更原始的考古材料、只需常识就会知道,绝大多数御赐之物是只能做摆设不能拿来日用的,这意味着大量财富原本在社会各阶层和人群间流动,可是到了这一环就停滞了,除非改朝换代或是盗窃。这种统治阶级消耗社会财富存量、导致原本增量就有限的民间财富存量无法进入市场发挥资金应有的配置价值,实在是中国古代王朝周期性由盛转衰的真实写照。
      当然,这些牢骚不能怪在一本书上。毕竟,把故事记录下来,就是一本书的使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家村遗宝已到陕历博看过多次,可这本书给了我更多的解读角度,比如其中珍稀的钱币、体现中西合璧之美的鎏金银杯,造型特别的羽觞,再比如窖藏的身世推测等等。看完书,又有了到现场看实物的冲动。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