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用清晰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浅显的实证、趣味的叙述,回望、深察、预见改革之大势,揭示中国经济未来之走向,探索中国经济前行之方向与路径。

内容简介

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未来中国如何前行?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为什么讲起改革来还是颇为沉重?为什么我们这个体制改起来那么难?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专家学者、大众舆论,众说纷纭。

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密切参与中国改革的每一步。他善于从现实世界出发,用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风趣、直白的文字,将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严密而逻辑清晰的梳理。从“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到“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从“如何防止改革变成半拉子工程”到“怎么避免糟糕的政策组合”,周其仁教授系统地从产权改革、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方面,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关键问题,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改革的逻辑。同时,周其仁教授对未来中国改革之路提出了独特看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部分 中国做对了什么?
  • 改革30年感言
  • 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 科斯的中国影响力
  • 过去十年是改革开放收获的十年
  • 第二部分 重新界定产权之路
  • 重新界定产权之路
  • 一部未完成的产权改革史
  • 公司理论与中国改革
  • 农民、市场与制度创新
  • 第三部分 土地制度改革
  • 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
  • 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 城市化、土地制度与宏观调控
  • 试办“土地交易所”的构想
  • 变革土地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
  • 成都试验的新进展
  • 第四部分 货币制度重于货币政策
  • 货币、制度成本与中国经济增长
  • “货币深化”与改革的风风雨雨
  • 货币无侥幸
  • 银根与“土根”的纠结
  • 政府主导投资的经济性质
  • 货币制度重于货币政策
  • 第五部分 改革驱动的经济增长
  • 向内转型的困难
  • 不能仅靠政府拉动经济
  • 经济增长与企业成长
  • 应对更激烈的全球竞争
  • 三种私人资本和中国经济
  • 科斯定理与国资转让
  • 第六部分 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
  • 改革是对未来最重要的投资
  • 民贫国衰、民富国强
  • 体制政策要靠前
  • 防止改革成为半拉子工程
  • 避免糟糕的政策组合
  • 以规则的确定应对结果的不确定
  • “中国制造”的转型前景
  • 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
  • 接着石头过河
  • 跋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改革:就是把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并不需要什么人高高在上想出一套办法 “指导” 老百姓如何解决问题。政策制定者只要眼睛向下,各地自发的行为里就有足够多的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改革要改游戏规则,也就是要改变经济竞争的输赢准则)。改革有两个力量:1、一个力量早就存在,凡遇到困难、有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总有人想办法突破。​2、一个力量在上层建筑里,就是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对底层的、地方的自发改进和改革的做法,给予合法承认、保护、完善、提升,使之成为政策、成为正规的制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改革就是把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793 本(66)#《改革的逻辑》️计划命令体制不是从实践中自发建立起来的。它是按照一种理论构想、按照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构造出来的体制。如把整个国民经济作为一家超级国家公司来处理,那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经验。明明行不通,一改就碰上 “主义” 的大词汇,碰不得,只好拖来拖去,把毛病越拖越大。️推进改革,首先就要回到经验的基础上来,也就是确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的理想要坚持,但究竟怎么在中国一步一步实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也要根据实践效果来调整。️经验证明,出错不可免,问题是纠错能力强不强。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个优点,但前提是决策要对。决策错,又集中,那错误也大,且纠错比较困难。改革无非是系统性地纠错。️出路之一,是适度提高粮食种植经营规模。为此需要进一步厘清土地承包权、发展农地转让权。就是说,土地制度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延缓地权改革,只靠粮食补贴,财政能力是一个问题,补来的粮食压库,社会成本过大,管理负荷过重,怕是过不长久的。️更年轻的人群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对体制、政策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评价,有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新参照系,也有他们对理想社会更高的预期。对 “80 后”、“90 后” 来说,他们的参照系生来就有所不同。他们生活在较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那样的,要是不达标,他们就不满意。️不管中国经济遇到什么困难,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自发应对的并不是经济学家,是身在其中的实践者。就像当年,农民穷难道农民不知道?农产品短缺难道城里消费者不知道?都知道。也总有人自发地试图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就是自发的民间努力能不能得到国家政策的合法承认,这非常关键。️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把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并不需要什么人高高在上想出一套办法 “指导” 老百姓如何解决问题。政策制定者只要眼睛向下,各地自发的行为里就有足够多的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改革开放,思想路线端正了,决策人和决策机关眼睛向下,实行一种当年万里副总理讲的 “事后承认主义”,先各地试验、地方承认,逐步被吸收为中央政策,最后立法承认。️决心面对现实的政治家,愿意用自己的政治权威,为自发的改革实践提供试验的保护和合法的承认 —— 这就有 “戏” 了。从这点看,邓小平和他那个领导集体,对改革的贡献在历史上站得住脚。没有这个条件,底层自发的改革常常自生自灭,不能汇聚成制度变革的伟大力量。️凡遇到困难、有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总有人想办法突破。讲到底,每个普通人、普通家庭、企业、基层和地方,总有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的愿望,因此总有人出头来面对困难抓住新的机会。这个力量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上层建筑里,就是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对底层的、地方的自发改进和改革的做法,给予合法承认、保护、完善、提升,使之成为政策、成为正规的制度。邓小平的贡献,是把国家政策的方向,转向了对促进生产力的自发合约提供合法承认与保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改革的逻辑》

        本书是周其仁多年来经历和研究中国改革的体会和总结。在本书中,他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剖析中国改革,指出了传统社会主义在理论假设上的一个误区,解释了计划经济为什么行不通。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他进一步分析了改革成功的关键步骤,以及当下继续推进改革的难点和痛点。本书核心内容:本书介绍中国改革的成功逻辑、关键步骤和未来难点。首先,中国改革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预设中的一个偏差,大幅度降低了中国作为一个 “超级国家公司” 的组织成本,这是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就的理论逻辑。其次,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商业,逐步重新界定产权,为活跃的市场交易奠定制度基础,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步骤。最后,渐进式的改革也是不均衡的改革,在很多领域存在伸缩余地很大的制度空间,继续改革的难点,是推进进一步的公权约束和私产界定。中国改革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预设中的一个偏差,大幅度降低了中国作为一个 “超级国家公司” 的组织成本,这是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就的理论逻辑。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商业,逐步重新界定产权,为活跃的市场交易奠定制度基础,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步骤。最后,渐进式的改革也是不均衡的改革,在很多领域存在伸缩余地很大的制度空间,继续改革的难点,是推进进一步的公权约束和私产界定。首先,经济运行中的成本问题。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预设,忽视了交易成本的存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把私营企业都取消,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了一个由计划和命令指挥的超级国家公司,组织成本非常高昂,运转不灵的现象常常出现,也没有真正消灭剥削现象,因此,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理论逻辑,就是重新建立市场,削减超级国家公司的运行成本。其次,中国改革中的关键步骤是逐步推进的产权界定,因为清晰的私人产权是盘活市场交易的前提。中国的改革在底层和上层两股合力之下,从农村的包产到户起步,扩展到城市和工商业,在传统公有制的势力范围里逐步把所有权、转让权、合约权给划出来,奠定了一个活跃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最后,继续推进改革的未来难点和痛点。渐进式的改革也是不均衡的改革,在重新界定产权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伸缩余地很大的体制选择空间。容易改的都改完了,剩下都是硬石头。我们今天面临的产权界定问题,往往出现在稀缺资源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问题,因此改革起来特别困难。再加上自下而上的动力不足,原先那种底层创新、上层承认的路径也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么有效。怎么样才能为新形势下的改革提供充足的推动力,是中国深化改革的一个痛点。在周其仁看来,改革进行到今天,需要通盘考虑顶层设计,为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明确产权提供主要驱动力,把没有彻底完成的私权界定送上轨道,把公权约束这个议题尽早提上日程,以实现全面、彻底的产权保护。本书看待经济的视角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它的逻辑链条是,只有明确了私人产权,自发的市场交易行为才能活跃起来,从而带来经济的发展,政府如果过多卷入市场行为是不好的,需要进行自我约束和调整。这其实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那么,用这个逻辑解释中国的改革以及中国改革的前景是不是合理呢?这就是一个特别有争议的问题了。有的经济学家很不喜欢这一派的观点,比如说,我们之前解读过一本书,叫《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这本书点名批评了制度经济学。它认为,市场从来就不能靠自发的交易行为形成,需要强有力的市场创造者来推进,在过去,政府扮演了这个创造者的角色,而在未来,中国仍然需要一个灵活有为的市场创造者。一个强调自下而上,一个强调自上而下,两派观点唱对台戏,到底哪个才正确呢?很遗憾,目前来看还没有标准答案。对于中国改革这个历史性现象,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看看这些不同的解释,哪个更具有生命力。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