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学者张汝伦教授作品集,深情谈论现代中国文明的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选编张汝伦教授的演讲、随笔和论文。分为三编,各取象哲人、国家、文明。上编:古今大家十讲;中编:现代性里的中国;下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

在上编,作者立足一位哲学学者对古今中西哲人思想的探索;在中编,进入到对中国文明当下境况的反思;在下编,作者展现一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中国文明的理想与期望。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上编 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
  • 自由
  • 实践
  • 孤独的大师
  • 超越实践,超越理论
  • 世界的源始: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
  • 形而上学
  • 独断论的迷梦
  • 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
  • 实践的形而上学
  • 自然
  • 什么是自然
  • “自然”死了
  • 拯救“自然”
  • 人是目的
  • 人与自然
  • 启蒙
  • 启蒙与理性
  • 理性与欲望
  •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 决定论与现代人类
  • 王道与霸道
  • 政道与治道
  • 王道与霸道
  • 以道论政
  • 天下教化
  • 秦政千年:我们早已进入现代
  • 教化与文明
  • 中国传统释义学
  • 《春秋公羊传》以义传经
  • “通三统”与“大一统”
  • “张三世”与“异内外”
  • 以阐释为创造
  • 天理与人欲
  • 儒家功利主义
  • 天理就是人欲
  • 存天理,去人欲
  • 朱熹与陈亮的分歧
  • 朱陈之辩的现代意义
  • 知识与智慧
  • 近代知识论:知识失去智慧
  • 转识成智:把握性与天道
  • 智慧:理论还是实践
  • 冯契的困境
  • 中西传统之间的冯契广义认识论
  • 中编 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思想
  • 异域之眼
  • 莱布尼茨:作为自然神学的中国哲学
  • 沃尔夫:中国人的实践哲学
  • 康德:落后而不开化的远东帝国
  • 赫尔德的偏见和转变
  • 黑格尔:远离“精神”的中国人
  • 谢林:一个优越的德国观念论者眼中的中国哲学
  • 叔本华与佛教
  • 20世纪德国哲学家:平等对话之路
  • 民国学术考察之一
  • 民国学术考察之二
  • 争论的背景
  • 蓝公武的辩驳
  • 李大钊的辩驳
  • 胡适的反击
  • 思想史意义
  • 史学与现代性
  • 线性进化论在现代中国的兴起
  • 李大钊的思想转型:走向进化论史观
  •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李大钊: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 离经叛道的李大钊
  • 中国现代史学与中国现代性信仰的建立
  • 近代中国危机的根本诊断
  • 严复的多重面相
  • 一以贯之的严复:传统主义还是西化论者
  • 严复的启蒙与救亡
  • 守道与变法:近代中国危机的根本诊断
  • 伟大的哲学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 哲学史:哲学还是史学
  • 古代哲学家能在当代对我们说话
  • 中国哲学史批判
  • 现代中国美学批判之一
  • 现代中国美学的困境
  • 西方美学的基本规定
  • 对美学的一个基本误解
  • 现代中国美学的重生
  • 现代中国美学批判之二
  • 中国哲学的《独立宣言》
  • 什么是哲学
  • 中国人的回答
  • 熊十力:哲学就是本体论
  • 分殊:哲学与科学
  • 传统:中国哲学的特殊性
  • 实践:中国哲学的未来
  • 哲学批判时代
  • 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 现代性语境中的中国哲学
  • 当代世界的哲学危机与中国哲学
  • 哲学与世界的统一
  • 下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
  • 哲学与现代性
  • 现代性:人是万物的尺度
  • 哲学之死
  • 哲学的任务,也是人类的任务:现代性批判
  • 作为文明的大学
  • 作为政治的教化
  • 教化与政治
  • 以教化治天下
  • 教化与天道
  • 西方现代政治批判
  • 宗教对于人生的意义
  • 智慧与现代知识批判
  • 智慧与知识
  • 西洋智慧
  • 东方智慧
  • 东方智慧的现代突破:冯契的智慧学说
  • 现代知识批判
  • 以启蒙的精神对待启蒙
  • 东方文明与拯救人类
  • 哲学对话与中国精神的重建
  • 重建中国精神
  • 中西古今之会通
  • 哲学的对话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