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恐怖主义的全球治理中至少存在霸权治理、国际组织治理、混合型治理、大国协调治理四种主要的治理机制。

内容简介

恐怖主义治理机制虽然为推进恐怖主义对全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根据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情感与习惯四种行为逻辑的分析框架评估现有恐怖主义治理机制,可以发现现有机制主要基于工具理性逻辑开展反恐工作,只是部分落实了价值理性的反恐思维,尚未基于情感和习惯逻辑拟定相应反恐措施。为了实现对恐怖主义的标本兼治,恐怖主义治理机制需积极构想基于四种行为逻辑的治理措施,同时需要加强现有机制之间的协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引言
  • 一 “伊斯兰国”的“基地化”
  • 二 拙作的研究主题及其现有研究成果评估
  • 三 拙作的创新之处与章节安排
  • 第一部分 国际恐怖主义浪潮中的“基地”与“伊斯兰国”
  • 第一章 恐怖主义的浪潮式发展与全球化
  • 一 现代恐怖主义的四波发展浪潮
  • 二 全球化时代恐怖主义浪潮的新特征
  • 三 全球化影响恐怖主义浪潮的机制
  • 四 结论
  • 第二章 恐怖主义、暴力与承认斗争
  • 一 承认理论与恐怖主义研究
  • 二 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恐怖主义暴力
  • 三 恐怖主义暴力的工具性功能
  • 四 恐怖主义暴力的构成性功能
  • 五 结论与讨论
  • 第二部分 “基地”与“伊斯兰国”的异同
  • 第三章 “伊斯兰国”与圣战萨拉菲思想
  • 一 圣战萨拉菲思想的含义
  • 二 “伊斯兰国”对圣战萨拉菲思想的继承
  • 三 “伊斯兰国”对圣战萨拉菲思想的改造
  • 四 “伊斯兰国”极端化动因以及对“圣战”运动的影响
  • 第四章 “基地”与“伊斯兰国”的架构叙事及其差异
  • 一 恐怖组织的公开叙事与架构视角
  • 二 “重建乌玛的圣战先锋”——“基地”组织的架构叙事
  • 三 “恢复哈里发的逊尼派卫士”——“伊斯兰国”的架构叙事
  • 四 “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架构叙事的差异
  • 五 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伊斯兰国”的资源动员和策略选择
  • 一 “伊斯兰国”的崛起过程
  • 二 “伊斯兰国”的资源动员能力
  • 三 “伊斯兰国”的策略选择能力
  • 四 余论:国际社会应对措施的不足
  • 第六章 “基地”与“伊斯兰国”的战略实践及其差异
  • 一 恐怖组织的战略目标及行动战略
  • 二 “基地”与“伊斯兰国”对待领土的态度有异
  • 三 “基地”与“伊斯兰国”对待大众支持的态度不同
  • 四 “基地”与“伊斯兰国”对待下属机构与盟友的态度有别
  • 五 结论与讨论
  • 第三部分 从“基地”到“伊斯兰国”的演化
  • 第七章 恐怖组织的结构类型及其影响
  • 一 恐怖组织的结构类型及其演变
  • 二 恐怖主义组织结构的差异
  • 三 组织结构对恐怖主义的影响
  • 四 总结与讨论
  • 第八章 “基地”到“伊斯兰国”组织结构的演化
  • 一 社会演化理论及在理解恐怖主义组织结构演化上的适用性
  • 二 “基地”与“伊斯兰国”的组织结构及其演化
  • 三 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结构的变迁:社会演化理论的解释
  • 四 结论与启示
  • 第四部分 “基地”与“伊斯兰国”动员能力的差异及其应对
  • 第九章 “基地”与“伊斯兰国”动员能力的差异及原因
  • 一 恐怖组织国际动员能力为何存在差异?
  • 二个体的本体不安全感及对恐怖组织的群体认同
  • 三 “基地”组织的群体实体性
  • 四 “伊斯兰国”的群体实体性
  • 五 结语
  • 第十章 “伊斯兰国”的“基地化”趋势及其应对:以欧盟为例
  • 一 “伊斯兰国”的“基地化”趋势
  • 二 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外籍战士”的威胁认知
  • 三 欧盟及其成员国应对“外籍战士”回流的主要措施
  • 四 对欧盟及其成员国应对措施的简要评价
  • 五 结论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