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97千字
字数
2015-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于词典学的理论著作,在同义词,反义词的理论研究和词典编纂实践方面有独到、精深的见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词典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词典编纂实践的指导书,是作者从事语言学教学、语言学理论研究和词典编纂实践的一次总结性研究成果,也是词典学理论和词典编纂的完美结合。
全书共十五章,第一章《辞书强国——辞书人任重道远的追求》从历时角度概括了我国辞书的发展状况。第二章《世界语文辞书的思潮》从世界辞书编纂史角度概括了辞书发展的六种思潮。第三章《辞书原型论》阐述了辞书理论的流派和相关学科,重点描述了原型论。第四章《语文辞书的编纂原则》提出了语文性原则、词汇学原则和语义学原则。第五、六、七章从词典编纂的微观角度论述了词位、条目、义位、义项和释义原则。第八到十二章从类型学角度分别论述了学习型词典、同义词词典反义词词典、新词语词典、义类词典的编纂法。最后三章分别对《国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三本语文词典进行了专门的理论论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章 辞书强国——辞书人任重道远的追求
- 第一节 我国辞书发展的5个阶段
- 1.1.1 辉煌阶段
- 1.1.2 新兴阶段
- 1.1.3 辞书小国阶段
- 1.1.4 辞书大国阶段
- 1.1.5 走向辞书强国阶段
- 第二节 辞书强国,人才必先强
- 1.2.1 世界辞书强国的领军人物
- 1.2.2 中国辞书人才的差距
- 第三节 辞书强国,理论必超强
- 1.3.1 辞书理论概况
- 1.3.2 辞书强国研究的热点理论
- 第四节 辞书强国的主体标志——辞书文本
- 第二章 世界语文辞书的思潮
- 第一节 实用主义
- 2.1.1 单语词典的实用主义
- 2.1.2 双语和多语词典的实用主义
- 第二节 描写主义
- 2.2.1 早期和晚期的描写主义
- 2.2.2 描写的内容
- 第三节 规范主义
- 2.3.1 规范主义的宗旨
- 2.3.2 规范主义的内容
- 2.3.3 规范主义的原则
- 第四节 历史主义
- 2.4.1 历史主义及其内容
- 2.4.2 历史主义代表作
- 第五节 理性主义
- 2.5.1 义类辞书的理性主义
- 2.5.2 词源词典的理性主义
- 2.5.3 一般词典的理性主义
- 2.5.4 学习词典的理性主义
- 2.5.5 基础词典的理性主义
- 2.5.6 搭配词典、配价词典的理性主义
- 第六节 功能主义
- 结语
- 第三章 辞书的原型论
- 第一节 辞书的相关理论
- 3.1.1 辞书理论的相关学科
- 3.1.2 辞书理论流派
- 3.1.3 语文辞书理论演绎相关辞书
- 第二节 辞书的原型论
- 3.2.1 原型论
- 3.2.2 中型语文辞书位于文化成果中心
- 3.2.3 推进词项系统的整体构建
- 3.2.4 推进词场内的词项选择
- 3.2.5 推进对词项内部多义项关系的新认识
- 3.2.6 推动义项排列法的发展
- 3.2.7 推动义项语义特征提取法的进展
- 第四章 语文辞书的编纂原则
- 第一节 语文性原则
- 4.1.1 解释词汇意义
- 4.1.2 解释语法意义
- 4.1.3 解释附属意义
- 第二节 词汇学原则
- 4.2.1 词汇单位的同一性、离散性跟词典的条目
- 4.2.2 词汇系统性跟词典的条目
- 4.2.3 基本词汇研究跟词典的条目
- 4.2.4 词价研究跟词典释义
- 第三节 语义学原则
- 4.3.1 语义学是语文性辞书的支撑点
- 4.3.2 语文性辞书对语义特征的选择
- 4.3.3 普通义位和学科义位
- 4.3.4 义位变体的选择
- 4.3.5 陪义的选择
- 4.3.6 义域的选择
- 第五章 词位和条目
- 第一节 词位和条目
- 第二节 词位及其变体
- 5.2.1 词形变体
- 5.2.2 语音变体
- 5.2.3 构词变体
- 5.2.4 语法变体
- 5.2.5 语义变体
- 5.2.6 语用变体
- 第三节 缩略语和条目
- 5.3.1 缩略语概况
- 5.3.2 缩略语共性和条目
- 5.3.3 汉语缩略语的个性和条目
- 5.3.4 结语
- 第六章 义位和义项
- 第一节 义位和义项的关系
-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观点
- 6.2.1 指称说
- 6.2.2 观念说
- 6.2.3 用法说
- 6.2.4 因果说
- 6.2.5 概念说
- 6.2.6 反映说
- 第三节 多义词的语义结构和义项
- 6.3.1 词位
- 6.3.2 多义词词位内的义项
- 6.3.3 多义词具有结构性
- 6.3.4 多义词的梯度
- 6.3.5 多义词的语义桥
- 6.3.6 结语
- 第四节 义项的类型
- 6.4.1 前人的义项分类结果
- 6.4.2 义项内部的分类
- 6.4.3 义项分类简史给人的启示
- 6.4.4 义项分类的尝试
- 第五节 词类活用和义项
- 6.5.1 词类活用在4个象限中的共性
- 6.5.2 词类活用在历时纵轴上的共性
- 6.5.3 词类活用古今质的规定共性——语用义
- 6.5.4 词类活用的聚光点——表义共性:表动义
- 6.5.5 “实用说”视角下的词类活用的古今数量差异
- 6.5.6 词类活用深层结构的古今差异
- 6.5.7 词类活用在词类上的古今差异
- 6.5.8 词类活用在语体上的古今差异
- 第六节 义位的模糊性和义项
- 6.6.1 集合意义和义项
- 6.6.2 模糊性的来源和义项
- 第七节 义位的民族性和义项
- 6.7.1 义位的普遍性和民族个性
- 6.7.2 基义的民族性和义项
- 6.7.3 转义的民族性和义项
- 6.7.4 陪义的民族性
- 6.7.5 义位聚合的民族性
- 6.7.6 义位组合的民族性
- 6.7.7 词的理据的民族性
- 第八节 义位的组合义和义项
- 6.8.1 义位组合义和义项的基本关系
- 6.8.2 语义组合的变异和义项
- 第九节 义位的语境义和义项
- 6.9.1 语境义的数量特征和义项
- 6.9.2 语境义的范畴特征和义项
- 6.9.3 语境义的表意特征和义项
- 第七章 释义的原则
- 第一节 整体原则
- 7.1.1 宏观整体
- 7.1.2 微观整体
- 第二节 兼容原则
- 7.2.1 释义的新趋势
- 7.2.2 指物的语义特征
- 7.2.3 表意的语义特征
- 7.2.4 范畴的语义特征
- 第三节 等值原则
- 7.3.1 等值
- 7.3.2 替换
- 第四节 元语言规则
- 7.4.1 元语言的趋势
- 7.4.2 元语言的使用规则
- 7.4.3 结语
- 第五节 理据原则
- 7.5.1 理据及其选择
- 7.5.2 理据类型的掌控
- 7.5.3 理据的分析法、探求法
- 7.5.4 《说文》对理据的选择
- 7.5.5 《说文》探求词的理据,其线索是多方面的
- 7.5.6 《说文》探寻词的理据的历史意义
- 第六节 四个传统原则:概括、简明、通俗、准确
- 7.6.1 概括原则
- 7.6.2 简明原则
- 7.6.3 通俗原则
- 7.6.4 准确原则
- 第八章 学习词典
- 第一节 学习型词典及编纂的基本理念
- 8.1.1 L2习得的新理念
- 8.1.2 元语言理念
- 8.1.3 语料库理念
- 8.1.4 语境理念
- 8.1.5 读者本位理念
- 第二节 学习词典的收词原则
- 8.2.1 以频率为主,参照通用度
- 8.2.2 不追求平衡原则
- 8.2.3 只收通用词
- 8.2.4 词位常体立为主条
- 8.2.5 词条原型档次
- 第三节 学习词典的义项划分
- 8.3.1 常用义项多可细化
- 8.3.2 常用义可以划分出义项群核心义及其子义项
- 8.3.3 常见义项应该丰化
- 8.3.4 义项排列
- 第四节 学习词典的释义
- 8.4.1 适当照顾等值性原则
- 8.4.2 积极性原则或编码原则
- 8.4.3 释义方式
- 8.4.4 尽量少用括注
- 8.4.5 学习词典的例证
- 第五节 外向型学习词典释义的优化
- 8.5.1 引言
- 8.5.2 对外汉语学习型词典释义的非优选方法
- 8.5.3 外向型学习词典释义的优选原则
- 8.5.4 结语
- 第九章 同义词词典编纂法
- 第一节 同义词词典的收词原则
- 9.1.1 词汇系统相同
- 9.1.2 同义词的语义条件
- 9.1.3 同义词的附属条件,在特定语境中互换
- 9.1.4 同义词的附属条件,是语法意义的大同小异
- 9.1.5 同义词的逻辑条件
- 9.1.6 总括前文,得出三点认识
- 第二节 同义词群及其划分
- 9.2.1 同义词群的核心词
- 9.2.2 同义词群的划分
- 第三节 辨析的单位
- 9.3.1 两种单位,三种做法
- 9.3.2 以词位为辨析单位
- 9.3.3 以义位为辨析单位
- 9.3.4 主要是以义位为单位辨析,必要时兼顾词的完整性
- 第四节 辨析的方法
- 9.4.1 以核心词为基点
- 9.4.2 凭语感辨析
- 9.4.3 广集用例,运用归纳法
- 9.4.4 结构分析法
- 9.4.5 义素分析法
- 第五节 辨析的项目
- 9.5.1 差别项目
- 9.5.2 差别项目系统
- 9.5.3 注重个性差别项目
- 第六节 同义义场视角下的语文辞书释义问题
- 9.6.1 重视共性和个性语义特征的提取
- 9.6.2 避免以词释词
- 9.6.3 重视义域的选择
- 9.6.4 重视用例子完善释义
- 9.6.5 结语
- 第十章 反义词词典编纂法
- 第一节 反义词词典的收词原则
- 10.1.1 反义词的词汇系统相同
- 10.1.2 反义词的逻辑基础——不相容
- 10.1.3 反义词的语义基础——共性义素相同,个性义素相反、相对
- 10.1.4 反义词的语用意义相对
- 10.1.5 反义词的语法意义大多相同
- 10.1.6 反义词的音节大多相同
- 10.1.7 许多词没有最佳反义词
- 第二节 反义词群的划分
- 10.2.1 两项式
- 10.2.2 三项式
- 10.2.3 反义词的大群宜分为小群
- 第三节 反义词群群内的排列
- 10.3.1 群内的义序
- 10.3.2 群内的用序
- 10.3.3 群内的音序
- 10.3.4 群间的单序列
- 10.3.5 群间的复序列
- 第四节 反义词词典释义特点
- 10.4.1 分清反义词的共性义素和个性义素
- 10.4.2 反义词释语的义素、义位应该严格相对
- 10.4.3 反义词释语应该尽可能地反映出对应义位的细微差别
- 第五节 反义词词典的举例
- 10.5.1 力求例子的对应
- 10.5.2 示同和示差
- 第十一章 新词语词典编纂法
- 第一节 新词语词典收词原则
- 11.1.1 新词语
- 11.1.2 新词语词典
- 11.1.3 新词语词典收词原则
- 第二节 新词语词典收词的趋势
- 11.2.1 术语增多
- 11.2.2 外来词增多
- 11.2.3 港、澳、台及华语词增多
- 第三节 新词语编年本的收词趋势
- 11.3.1 百科词语增多
- 11.3.2 同族词语增多
- 11.3.3 事件词语增多
- 11.3.4 网络新词增多
- 11.3.5 语文词和旧词新义偏少
- 第四节 旧词语义域的新变化
- 11.4.1 多少域的变化
- 11.4.2 伙伴域的变化
- 11.4.3 适用域的变化
- 11.4.4 义值的变化对义域的影响
- 第十二章 义类词典编纂法
- 第一节 义类辞书的源流
- 12.1.1 传统义类辞书
- 12.1.2 现代义类辞书
- 第二节 义类和科学类的分类体系
- 12.2.1 两种分类的体系性区别
- 12.2.2 两种分类对象和依据不同
- 12.2.3 两种分类的原则不同
- 12.2.4 语义分类比科学分类更需要照顾词性
- 第三节 义类辞书的词、义归类问题
- 12.3.1 词位的归类
- 12.3.2 义位的归类
- 12.3.3 义素的归类
- 第四节 增补词条及义项
- 12.4.1 增补的原则
- 12.4.2 增补举例
- 12.4.3 按系统增补
- 第五节 微观体例的参数调整
- 结语
- 第十三章 《国语辞典》
- 第一节 国语运动和《国语辞典》的出版概况
- 第二节 《国语辞典》的主要贡献
- 13.2.1 收词
- 13.2.2 正音
- 13.2.3 定形
- 13.2.4 释义
- 13.2.5 编排
- 第三节 《国语辞典》的局限性
- 13.3.1 未吸收当时国外重要成果
- 13.3.2 收词立目的原则,不尽科学
- 13.3.3 有些概念、用语、释义陈旧
- 13.3.4 释文用了较多文言,甚至用文释白
- 13.3.5 释义及其术语有些不准确
- 13.3.6 偶尔有循环互注现象
- 13.3.7 多处出现“非自足”弊病
- 13.3.8 注音未准确反映语言事实
- 结语
- 第十四章 《现代汉语词典》
- 第一节 中国语文词典的新里程碑
- 14.1.1 里程碑之一——共时性
- 14.1.2 里程碑之二——简明性
- 14.1.3 里程碑之三——规范性
- 14.1.4 里程碑之四——语文性
- 14.1.5 里程碑之五——常新性
- 第二节 《现汉》的释义体系
- 14.2.1 基义
- 14.2.2 陪义
- 14.2.3 义域
- 第三节 《现汉》的原型语义观
- 14.3.1 同义词群的共核意义,是同义词群的原型语义
- 14.3.2 多义词的本义(基本义)是原型语义,转义是变体
- 14.3.3 言语中的语义点所围绕的一个义位,是原型语义
- 14.3.4 中心义素是其余义素的原型语义
- 14.3.5 字头义是原型语义,它在合成词中的语素义是变体
- 14.3.6 母义项是语义原型,子义项是变体
- 第十五章 《汉语大词典》
- 第一节 《汉大》在世界同类辞书中的坐标
- 15.1.1 时间坐标
- 15.1.2 规模坐标
- 第二节 《汉大》的显著性质——历时性
- 15.2.1 历时性的代表作
- 15.2.2 历时性的内涵
- 15.2.3 词义的历时描述
- 15.2.4 书证的历时性
- 第三节 收词原则
- 15.3.1 收词原则的补充:以通为主,兼收别类
- 15.3.2 各类别词收词细则
- 第四节 调整词项,确立词位原则
- 15.4.1 词位
- 15.4.2 词形变体
- 15.4.3 语音变体
- 15.4.4 构词变体
- 15.4.5 语义变体
- 第五节 释义原则
- 15.5.1 语文性兼顾百科性
- 15.5.2 详解性
- 15.5.3 等值性/可替换性
- 15.5.4 解码兼顾编码
- 15.5.5 一体描写原则
- 15.5.6 系统原则
- 15.5.7 闭环原则
- 15.5.8 理据原则
- 第六节 例句
- 15.6.1 例句的重要性和作用
- 15.6.2 上限书证偏晚
- 15.6.3 下限书证偏早
- 15.6.4 义例应吻合
- 15.6.5 书证待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