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6千字
字数
2017-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Being是西方传统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中的核心概念。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它成为国内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
内容简介
本书对being这个概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尤其是结合逻辑与哲学的关系说明,为什么应该在“是”的意义上翻译和理解,为什么应该把这样的翻译和理解贯彻始终。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圣经》中的相关部分为基础,本书详细讨论了为什么应该在“是”的意义上理解相关的being,并讨论了学界的相关译文,回应国内一些著名学者的批评意见,从而更好地阐述和论证一“是”到底论的观点及其意义:为什么这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从一“是”到底论这样的理解出发,对西方哲学可以获得什么样的理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1章 导论:“一‘是’到底”成大道
- 第2章 文本解读
- 2.1 亚里士多德的to on
- 2.1.1 翻译与理解
- 2.1.2 系词和存在含义
- 2.1.3 依自身的“是”
- 2.1.4 “是”的两种不同说明
- 2.2 康德的Sein
- 2.2.1 对康德论题的翻译和看法
- 2.2.2 从下文的理解
- 2.2.3 从上文的理解
- 2.2.4 康德的论题
- 2.2.5 康德的问题
- 2.3 黑格尔的es ist
- 2.3.1 读不懂的“存在”
- 2.3.2 读不懂的举例说明
- 2.3.3 “它是”
- 2.3.4 含索引词的例子
- 2.3.5 “它是”的意义
- 2.4 《圣经》中的I am
- 2.4.1 上帝的名字
- 2.4.2 上帝名字的翻译
- 2.4.3 对上帝的理解
- 第3章 “是”还是“存在”?
- 3.1 熊伟先生的“在”
- 3.1.1 “在”与“存在”的明显区别
- 3.1.2 为什么是“在”而不是“存在”?
- 3.1.3 “在”给我们的启示
- 3.1.4 应该是“是”,而不是“在”
- 3.2 王晓朝教授的“语言困境”
- 3.2.1 几个明显的问题
- 3.2.2 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和翻译
- 3.2.3 语词与语词所表达的东西
- 3.3 孙周兴教授的翻译要求
- 3.3.1 两条翻译要求
- 3.3.2 关于语法
- 3.3.3 关于母语语感
- 3.3.4 being的翻译原则
- 3.4 倪梁康的“回应”
- 3.4.1 讨论的方式
- 3.4.2 讨论中的问题
- 3.4.3 讨论的结论
- 3.4.4 逻辑与哲学
- 3.5 “eimi”与“是”
- 3.5.1 eimi的词汇意义
- 3.5.2 语法与词义
- 3.5.3 einai和on的语法
- 3.5.4 on的词义
- 3.5.5 eimi的动词含义与一“是”到底论
- 第4章 理论探讨
- 4.1 being与举例
- 4.1.1 例子及其翻译
- 4.1.2 例子及其理解
- 4.1.3 “上帝是”与“上帝存在”
- 4.1.4 几个问题
- 4.1.5 为什么要“一‘是’到底”?
- 4.2 Being的翻译
- 4.2.1 翻译的同异
- 4.2.2 组合词的翻译
- 4.2.3 名词的翻译
- 4.2.4 “存在”与存在含义
- 4.2.5 being与句式
- 4.2.6 being的翻译原则
- 4.3 语境论与“一‘是’到底论”
- 4.3.1 语境论的批评及其弱点
- 4.3.2 being的多义性
- 4.3.3 系词含义与存在含义
- 4.3.4 存在含义的语境
- 4.3.5 语境的理解与翻译
- 4.3.6 “一‘是’到底论”的实质
- 第5章 如何理解西方哲学
- 5.1 “是”与认识方式
- 5.2 “是”的多义性
- 5.3 “是”与“真”
- 5.4 形而上学的实质
-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