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史学家张正明先生的扛鼎之作,还原契丹民族的真实面貌。

内容简介

契丹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曾长期活跃于历史舞台上,也曾骤然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这个民族的形成、发展、演变、衰亡,以及经济、人口、外交、阶层、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诸多认识的误区。

本书正为扫清历史迷雾,还原一个民族真实面貌而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引言
  • 第一章 原始公社时期(四至九世纪)的契丹
  • 一、 族源和历史概况
  • 1.契丹的族源
  • 2.契丹的辗转流徙,以及契丹同中原地区和北方各族的关系
  • 二、 古八部时期和大贺时期的生产方式
  • 1.生产和交换
  • 2.游牧比邻公社和初步的阶级分化
  • 三、 部落
  • 1.部落组成、部落名号以及它们的演变
  • 2.契丹同相邻各族的交互影响和彼此融合
  • 四、 部落联盟的形成和它的特点
  • 五、 遥辇时期契丹原始社会的逐渐解体
  • 第二章 契丹的勃兴以及辽朝的创立和发展
  • 一、 遥辇末期契丹联盟的发展,世里家族取代遥辇家族
  • 二、 部落贵族的分化和内争,辽朝的诞生
  • 三、 辽初的发展
  • 四、 辽朝同中原王朝的关系
  • 1.辽朝同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关系
  • 2.辽朝同北宋的关系
  • 五、 总论
  • 1.疆域、行政区划、户口
  • 2.契丹的统一和发展,以及对耶律阿保机的初步评价
  • 3.辽朝的历史作用
  • 第三章 辽代契丹的社会生产情况,农、牧、工、商各业的发展
  • 一、 辽代契丹的社会生产情况
  • 1.农业生产的推广,契丹从游牧转为半农半牧
  • 2.畜牧生产技术和游牧生活状况
  • 3.狩猎和捕鱼
  • 二、 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 1.农业生产发展的曲折道路
  • 2.畜牧生产的盛衰,辽朝的群牧和马政
  • 三、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 1.马具和车具
  • 2.陶瓷
  • 3.纺织
  • 4.建筑和城市建设
  • 5.矿冶
  • 四、 商业
  • 1.商业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
  • 2.对外贸易关系的扩大
  • 第四章 辽代契丹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其他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
  • 一、 起主导作用的是封建制还是奴隶制
  • 二、 土地占有关系概述
  • 三、 赋役制度简介
  • 1.州县的赋役
  • 2.部落的赋役
  • 3.“属国”的贡赋
  • 4.商税
  • 四、 等级和阶级
  • 五、 皇室经济和国有经济
  • 1.宫卫和宫户
  • 2.国有土地和官户,以及国有工场和其中的工匠
  • 3.皇室经济的几个主要特点
  • 六、 贵族和官僚的私庄(头下军州或者非头下军州)和部曲(二税户或者非二税户)
  • 七、 部民的阶级地位和分化情况
  • 八、 奴隶
  • 九、 奚区、渤海区和汉区的社会经济制度概况
  • 1.奚区
  • 3.汉区
  • 十、 寺院经济和侩侣阶层
  • 第五章 辽代契丹的社会组织和辽朝的上层建筑
  • 一、 家庭、氏族、部落以及原始社会的遗风余俗
  • 1.家庭、氏族
  • 2.母权的残迹
  • 3.部落
  • 4.部落酋长和氏族长者的余威
  • 5.原始民主的遗风
  • 二、 辽朝的官制
  • 1.由简而繁,由繁而滥
  • 2.世选和科举
  • 3.北面和南面—辽制和汉制
  • 三、 辽朝的法制
  • 1.辽律的特点
  • 2.蕃律和汉律
  • 四、 辽朝的兵制
  • 五、 辽朝的文化和科学
  • 六、 契丹和其他民族的宗教迷信
  • 第六章 辽朝的衰亡
  • 一、 辽代后期的形势
  • 1.由盛转衰的经济形势,阶级对抗的加剧
  • 2.民族关系的一般情况
  • 3.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 二、 辽朝与邻国、邻部的关系
  • 1.辽朝与高丽的关系
  • 2.辽朝与西夏的关系
  • 3.辽朝与西北诸部的关系
  • 4.辽朝与女真的关系
  • 三、 辽朝的灭亡
  • 1.女真起兵反抗辽朝
  • 2.宁江州失守后局势的演变和辽朝的灭亡
  • 第七章 金代和元代的契丹,契丹与其他民族的同化和融合
  • 一、 金代和元代的契丹
  • 二、 契丹与其他民族的同化和融合
  • 附录一 唐代契丹君长世次
  • 大贺氏(628—730)
  • 遥辇氏(730—907)
  • 附录二 隋唐时期契丹部落的数目
  • 附录三 辽、五代、北宋、金纪年对照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