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索隐藏在古诗词里的动植物知识,来一场轻松有趣的诗词博物之旅。精美彩绘插图,直观呈现动植物细节。

内容简介

我们经常背诵古诗词,但你知道藏在古诗词里的动植物的那些秘密吗?比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这句诗里的葵是向日葵吗?“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那燕子为什么“年年春天来这里”,鸳鸯又为何总是成对活动呢?还有我们总是讨厌“枯藤老树昏鸦”中的乌鸦,乌鸦出现真的是不详的征兆吗?

这本书就带你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全书不仅有通俗易懂的古诗词赏析,还趣味讲解诗词中提到的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习性,而且引经据典,生动道出动植物背后的传统文化典故。全书还配有动植物的精美手绘彩图,图文并茂,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这些动植物知识。

这本书把传统文化知识与科普知识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灵活而生动。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序 我所见者,草木鱼虫——从动植物中探寻诗词的博大精深
  • 采薇:薇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是一种植物还是两种植物?
  •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古人为什么把茅草当礼物?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是什么鸟?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古人采荇菜做什么?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为什么又叫车前草?
  • 江离、辟芷、木兰:《离骚》中的香草都是什么样的植物?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莲花、荷花、芙蓉、菡萏指的是同一种植物吗?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这里的葵是向日葵吗?
  • 兰泽多芳草:兰草和兰花是同一种植物吗?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龟究竟能活多久?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是如何发声的?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与天鹅只有一字之差,它是如何成为餐桌佳肴的?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为什么“无心插柳柳成荫”?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桑与麻只能用来织布吗?
  • 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过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桂花是植物还是指代月光?
  • 两岸猿声啼不住:猿啼是因为悲伤吗?
  • 北风吹雁雪纷纷:大雁迁徙时为什么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叫声为何如此动听,白鹭的身姿为何那么优美?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燕子为什么“年年春天来这里”?鸳鸯为什么通常成对活动?
  • 桃花流水鳜鱼肥: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食用桃和鳜鱼的?
  • 杨花榆荚无才思:其实榆树全身是宝
  • 晴空一鹤排云上:为什么鹤的鸣叫声特别响亮?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小的浮萍为什么能够覆盖整个池塘?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草的存在价值
  • 春来江水绿如蓝:江水会绿得发蓝吗?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粟是特别高产的粮食作物吗?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树为什么能保持四季常绿?
  • 侧坐莓苔草映身:莓苔是两种植物吗?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古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马的?
  • 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到了秋天为什么会变红?
  • 槲叶落山路:是秋景还是春景?枳花明驿墙:枳是橘的变种吗?
  •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究竟为什么要采蜜?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与泡桐有什么区别?
  •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海鲈、河鲈、加州鲈和松江鲈,古诗中的鲈鱼到底是哪一种?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史前文明时期人们栽培梅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凋谢后,花瓣到底会不会从枝头落下来?
  •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芦芽、野鸭、河豚都可以吃吗?
  • 潇潇暮雨子规啼:杜鹃为什么把蛋下在别的鸟类的巢里,并让别的鸟类抚养幼鸟?
  • 九万里风鹏正举:鹏是什么鸟?它真的存在吗?
  • 惊起一滩鸥鹭:鸥鸟为什么喜欢生活在水边?
  •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如何区分杏花、桃花、李花、梅花、梨花和樱花?
  • 儿童急走追黄蝶:蝴蝶为什么被称为“变态”昆虫?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为什么要呱呱叫?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并不是所有蟋蟀都会叫
  •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鸡的飞翔能力是如何退化的?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什么竹子常常成片生长?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为什么牛在古代拥有很高的地位?
  • 枯藤老树昏鸦:乌鸦是不祥的鸟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