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包含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的两部重要著作,可以系统了解费希特的哲学思想。

内容简介

《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包括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两部重要著作。前者发表于1794年,是作者阐述自己的伦理观点和政治观点的主要著作。文中着重阐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阐述了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人的使命》发表于1799年夏秋之交,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基本阐述他过去的哲学思想,而在第三部分,费希特则把信仰当作把握实在的官能,由此可看出他从哲学到宗教的过渡。

目录

  • 版权信息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说明
  • 费希特哲学思想简评
  • 论学者的使命
  • 前言
  • 第一讲 论自在的人的使命
  • 第二讲 论社会的人的使命
  • 第三讲 论社会各阶层的差别
  • 第四讲 论学者的使命
  • 第五讲 试论卢梭关于艺术与科学影响人类幸福的主张
  • 人的使命
  • 前言
  • 第一卷 怀疑
  • 第二卷 知识
  • 第三卷 信仰
  • I
  • II
  • III
  • IV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这本书是费希特两部作品的合集。其中《论学者的使命》是他在德国耶拿大学所做的系列讲座合集,发表于 1794 年。《论人的使命》是作者的随笔集,发表于 1800 年。在 1794 年发表 “论学者的使命” 系列演讲时,他的哲学代表作还没有面世,但主要的思想已经构建完成,这一系列演讲,可以说是他哲学思想的第一次公开预演。本书核心内容:1. 费希特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哲学世界?2. 这个哲学世界具体怎么搭建?3. 搭建完成以后,怎样让这个哲学世界有效运转?“论学者的使命” 系列讲座,是作为费希特哲学思想的第一次公开预演,这场系列讲座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世界。这个哲学世界以自在的人为基点,把人的绝对完善作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费希特把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作为关键,以使命作为驱动力,构建了一个每个人天资都得到充分发展的阶层社会。费希特哲学体系的构建,是在欧洲启蒙运动大背景下,对人类的理性能力抱有乐观心态的情况下完成的,他相信人类不仅可以实现在自然上的进步,也可以实现社会生活上的进步,最终实现人本身在精神上的完满,也就是人的绝对统一。费希特两百多年前的著作固然不能直接为我们所用,但是大致了解一些他的论证和基本观点,对我们了解他艰深的哲学体系,了解他的民族主义思想都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它给我们如何生活指出了一条理性的方向。我们要清楚,自己作为人,在这个世间可以选择堕落下流,也可以选择佛系生活,这是个体的选择问题。但是为了一个更好的社会,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通过教养完善自己。在学习费希特哲学思想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费希特身上学习他坚忍不拔的品格,他是哲学家,更是革命者。在耶拿大学任教的五年之中,他一直饱受来自封建王国的各种指控,最终失去了在耶拿大学的教授职位,学术生涯步履维艰。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学术观点,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和处世态度,因为他坚信,这才是符合理性生活的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包括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两部重要著作。前者发表于 1794 年,是作者阐述自己的伦理观点和政治观点的主要著作。文中着重阐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阐述了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人的使命》发表于 1799 年夏秋之交,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基本阐述他过去的哲学思想,而在第三部分,费希特则把信仰当作把握实在的官能,由此可看出他从哲学到宗教的过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魔法呼唤出来的极具创造性的低调哲学家——费希特

        之前我提及到康德与黑格尔号称德国古典哲学(有点类似于哲学界的香奈儿)的最耀眼的 “双子星”,一前一后完成了这一阶段哲学的闭合工作。事实上,在这中间还经历了诸多很有造诣的哲学家与思想家,只不过他们的光环在双子星面前黯然失色。恰恰,费希特就是这么一位被遮住光芒了的哲学家。海涅曾如此评价康德以后的哲学,“德国在一定程度上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极其出色的大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土地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恰好,费希特就是如此魔法召唤出来的第一位真正有创造性的哲学家,你想想看,费希特得面临多大的压力与挑战啊。不夸张地说,他用尽自己的洪荒之力继承且有效地推进了康德所开创的哲学事业,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大师,纵然,他的地位到现在也被我们低估(学界往往把他作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中间过渡式人物,对他的学术研究较之于康德、黑格尔也是相当不够的)。


        先讲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费希特是如何打响自己在学术界的第一枪的?他出生于一个乡村手工业家庭,后来在他人的资助下接受学校教育,后来失去资助后辍学开始以家庭教师的身份谋生,后来因缘巧合受到康德的赏识,在超级大佬的推荐下出版了《试评一切天启》,由于当时没有署名,因此一开始被学界和大众误认为是康德本人写的著作,后来康德亲自澄清此件事情的真相。于是,费希特从 “小镇青年”、“北漂一族” 真正跻身到学术界,也获得了一定的名、利,甚至被认为是康德衣钵的继承人。这件事也说明康德这个人还是很提携后辈的,人品相当不错,再看看当前学界的部分现象,免不得令人唏嘘感慨啊……
        费希特虽然是康德哲学的合格继承者,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与理念。他在被康德批判哲学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对康德哲学的 “二元论”(其基石则是 “物自体” 与 “显像” 的二分,有机会我以后还会谈到)深感不满,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很不彻底,仍有可以改造的地方。今天提及到的这本书《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里面就涉及到他的哲学思想,号称 “费希特的知识学”。大致说来,知识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到这几个方面:第一原理:自我(相当于主体性、精神)设定自己本身;第二原理:自我设定非我(相当于意识中的对象、自然以及世界);第三原则则是二者相统一。当然,这其中具体的论证过程很严密且复杂。这三条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三种活动,即正题(实在性)、反题(否定性)与合题(根据性),这也是后来黑格尔 “三段论” 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值得一提的是,费希特后期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向:从 “真理论” 走向了 “宗教学”,试图用基督教的 “三位一体” 来诠释自己的知识学理论,进而希望为人类描绘世界的终极图景。
        这本书对于大致了解费希特的知识学以及他在整个哲学史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这一阶段所起到的作用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值得对费希特感兴趣、对这一时期哲学感兴趣的人们看一看,不过需要一定的专业积累与持之以恒的耐力,它是对认知以及思想的一次巨大的训练,读起来不太轻松,属于舒适区以外的著作。最后,稍微提几句,1810 年柏林大学创建,费希特被任命为哲学系主任,次年成为首任校长。三年以后,他的夫人在救助伤病战士时感染疾病,后来传染给他,最终还是夺去了这位哲学天才的生命,是一件很可惜的事件。时至今日,费希特及其思想的深刻性与重要性仍未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