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我国从事化妆品生产、研发、检验和监管工作的人员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并可作为大专院校和专门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的参考书籍或培训教材。

内容简介

为保证化妆品的质量安全,促进我国化妆品行业健康发展,本书紧密围绕化妆品的产品特点、产业动态和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实际需要,结合长期的化妆品监督检验的实际经验,分11个章节介绍了皮肤生理结构、功能及老化、化妆品原料及化妆品对人体皮肤健康的影响、化妆品的基本类型、主要贸易国家化妆品法规、中国化妆品法规标准、化妆品风险评估、化妆品毒理学试验技术和方法、化妆品功效评估及技术、化妆品的化学前处理及检测技术、各类化妆品的检测、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特别对化妆品的动物替代试验方法、功效试验、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外化妆品法规和监管模式作了系统的论述。书中不仅有基础知识介绍,也有具体经验总结;不仅有经典评价技术示例,还有现代科技知识介绍。

目录

  • 版权信息
  • 《食品与消费品安全监管技术丛书》编委会
  • 《化妆品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编写人员
  • 前言
  • 第1章 绪论
  • 1.1 化妆品的定义
  • 1.1.1 各国对化妆品的定义
  • 1.1.2 中国对化妆品的定义
  • 1.1.3 化妆品和药品的区别
  • 1.2 化妆品的必要条件与作用
  • 1.2.1 化妆品的特性
  • 1.2.2 化妆品的作用
  • 1.3 化妆品的分类
  • 1.3.1 按使用部位分类
  • 1.3.2 按使用目的分类
  • 1.3.3 按产品剂型分类
  • 1.3.4 按年龄、性别分类
  • 1.3.5 按生产过程结合产品特点分类
  • 1.3.6 中国的化妆品分类
  • 1.4 化妆品的发展历程
  • 1.4.1 天然的动植物油脂阶段
  • 1.4.2 合成化妆品阶段
  • 1.4.3 天然成分化妆品阶段
  • 1.4.4 仿生化妆品阶段
  • 1.5 国外化妆品发展趋势
  • 1.6 我国化妆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7 化妆品的发展趋势
  • 1.7.1 护肤化妆品将开始步入“否定之否定”螺旋圈的第三步
  • 1.7.2 以高级脂肪族为基材的“化学化妆品”将逐渐淡出市场
  • 1.7.3 仿生皮肤化妆品在最近一二十年必然引领护肤化妆品新潮流
  • 1.7.4 成膜化妆品将以仿生皮肤化妆品的姿态出现
  • 1.7.5 高分子量的多糖及蛋白质必然是护肤化妆品的最佳成膜材料
  • 第2章 皮肤生理结构、功能及老化
  • 2.1 皮肤的基本结构
  • 2.1.1 表皮
  • 2.1.2 真皮
  • 2.1.3 皮下组织
  • 2.1.4 附属器官
  • 2.2 皮肤的生理功能
  • 2.2.1 保护作用
  • 2.2.2 皮肤的调节作用
  • 2.2.3 皮肤的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
  • 2.2.4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 2.2.5 皮肤的感觉作用
  • 2.2.6 新陈代谢功能
  • 2.3 皮肤颜色与皮肤类型
  • 2.3.1 皮肤颜色
  • 2.3.2 皮肤类型
  • 2.4 皮肤的老化
  • 2.4.1 皮肤老化的因素
  • 2.4.2 皮肤老化的机制
  • 2.4.3 皮肤老化表现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化妆品对人体皮肤健康的影响
  • 3.1 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化学因素
  • 3.1.1 重金属及砷污染及影响
  • 3.1.2 化妆品稳定剂
  • 3.1.3 有机溶剂
  • 3.1.4 香料
  • 3.1.5 激素
  • 3.1.6 抗生素
  • 3.1.7 化妆品中某些限用物质的毒性
  • 3.1.8 化妆品微生物污染
  • 3.2 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与危害
  • 3.2.1 化妆品中的微生物生长环境特征
  • 3.2.2 化妆品微生物污染来源、种类及卫生学意义
  • 3.3 使用化妆品的主要风险与危害
  • 3.3.1 局部刺激
  • 3.3.2 过敏
  • 3.3.3 感染性伤害
  • 3.3.4 全身性损害
  • 3.3.5 化妆品对环境的影响
  • 3.4 化妆品引起的皮肤病
  • 3.4.1 化妆品引起的典型皮肤病
  • 3.4.2 几种常见化妆品的安全隐患
  • 3.4.3 我国化妆品引起的皮肤病的发病特点
  • 3.5 影响化妆品安全的因素
  • 3.5.1 化妆品中正常组分的化学特性、浓度和所含的溶剂
  • 3.5.2 化妆品中含的有毒化学物、杂质和微生物
  • 3.5.3 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湿度
  • 3.5.4 皮肤的敏感性、过敏体质等个体因素
  • 3.5.5 正确使用与否与使用频率
  • 3.5.6 化妆品产品标签、说明书、广告和宣传的误导
  • 3.5.7 产品流通渠道方面
  • 3.6 中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 3.6.1 化妆品皮肤病诊断
  • 3.6.2 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化妆品的基本类型
  • 4.1 皮肤用化妆品
  • 4.1.1 洁肤类
  • 4.1.2 护肤类化妆品
  • 4.1.3 抗皱、抗衰老化妆品
  • 4.1.4 特殊作用的化妆品
  • 4.2 香水类化妆品
  • 4.2.1 主要成分及作用
  • 4.2.2 香水类型与香精用量
  • 4.3 美容化妆品
  • 4.3.1 香粉
  • 4.3.2 粉饼
  • 4.3.3 胭脂
  • 4.3.4 面膜
  • 4.3.5 唇膏
  • 4.3.6 指甲油
  • 4.4 毛发化妆品
  • 4.4.1 透明液体香波
  • 4.4.2 护发素
  • 4.4.3 二合一香波
  • 4.4.4 染发剂
  • 4.4.5 烫发剂
  • 4.5 口腔用品
  • 4.5.1 主要成分
  • 4.5.2 配方
  • 参考文献
  • 第5章 主要贸易国家化妆品法规
  • 5.1 欧盟化妆品法律法规
  • 5.1.1 概况
  • 5.1.2 注册/许可/通报
  • 5.1.3 标签
  • 5.1.4 包装限制/要求
  • 5.1.5 其他
  • 5.2 美国化妆品法律法规
  • 5.2.1 概况
  • 5.2.2 注册/许可/通报
  • 5.2.3 成分限制
  • 5.2.4 标签
  • 5.2.5 包装限制/要求
  • 5.2.6 其他
  • 5.3 加拿大化妆品法律法规
  • 5.3.1 概况
  • 5.3.2 注册/许可/通报
  • 5.3.3 成分限制
  • 5.3.4 标签
  • 5.3.5 包装限制/要求
  • 5.3.6 其他
  • 5.4 日本化妆品法律法规
  • 5.4.1 概况
  • 5.4.2 注册/通报
  • 5.4.3 成分限制
  • 5.4.4 标签
  • 5.4.5 包装限制/要求
  • 5.4.6 其他
  • 5.5 韩国化妆品法律法规
  • 5.5.1 概况
  • 5.5.2 注册/许可/通报
  • 5.5.3 成分限制
  • 5.5.4 标签
  • 5.5.5 包装限制/要求
  • 5.5.6 其他
  • 5.6 澳大利亚化妆品法律法规
  • 5.6.1 概况
  • 5.6.2 注册/通告
  • 5.6.3 成分限定
  • 5.6.4 标签
  • 5.6.5 包装限制/要求
  • 5.6.6 其他
  • 5.7 新西兰化妆品法律法规
  • 5.7.1 概况
  • 5.7.2 注册/许可/通报
  • 5.7.3 成分限制
  • 5.7.4 标签
  • 5.7.5 包装限制/要求
  • 5.7.6 其他
  • 参考文献
  • 第6章 中国化妆品法规标准
  • 6.1 管理机构与行业协会
  • 6.1.1 化妆品监管部门
  • 6.1.2 行业协会
  • 6.2 法律法规体系
  • 6.2.1 法规
  • 6.2.2 部门规章
  • 6.2.3 化妆品标准
  • 6.3 监管体系
  • 6.3.1 注册与许可管理
  • 6.3.2 检验监管
  • 6.4 标签
  • 6.4.1 一般化妆品标签通则
  • 6.4.2 其他化妆品标签标注
  • 6.5 化妆品监管体系特点
  • 6.5.1 化妆品定义繁多
  • 6.5.2 多部门多头监管
  • 6.5.3 化妆品法律法规修订不及时
  • 6.5.4 我国化妆品管理实行审批制
  • 6.5.5 在分段管理的基础上实施监督检查
  • 6.6 台湾地区化妆品法规
  • 6.6.1 台湾化妆品法规
  • 6.6.2 最近几年化妆品法规方面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
  • 7.1 化妆品中常见的微生物
  • 7.2 化妆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 7.2.1 样品制备
  • 7.2.2 检测方法
  • 7.3 化妆品微生物检验中的注意事项
  • 7.3.1 培养基的配制
  • 7.3.2 灭菌对培养基的影响
  • 7.3.3 取样的重要性
  • 7.3.4 防腐剂对化妆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
  • 7.3.5 选择TTC法进行菌落计数
  • 7.3.6 增加空白对照
  • 7.3.7 提高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检出率
  • 7.3.8 霉菌次生菌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 7.4 化妆品微生物挑战试验
  • 7.4.1 评价防腐剂有效性的标准方法
  • 7.4.2 化妆品企业参考标准
  • 7.4.3 快速评定防腐剂有效性的方法
  • 7.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化妆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7.5.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7.5.2 焦磷酸测序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8章 化妆品毒理学试验技术和方法
  • 8.1 概述
  • 8.1.1 化妆品毒理学的主要特点
  • 8.1.2 化妆品在机体内的作用过程
  • 8.1.3 化妆品毒理学检验的主要方法
  • 8.1.4 化妆品毒理学检验项目的选择原则
  • 8.1.5 影响化妆品毒性作用的因素
  • 8.2 急性毒性试验
  • 8.2.1 急性毒性试验目的
  • 8.2.2 术语和定义
  • 8.2.3 染毒途径
  • 8.2.4 实验动物和环境
  • 8.2.5 受试物
  • 8.2.6 试验程序
  • 8.3 皮肤吸收/渗透试验
  • 8.3.1 皮肤吸收/渗透功能
  • 8.3.2 皮肤吸收试验方法
  • 8.4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 8.4.1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体内试验方法
  • 8.4.2 皮肤刺激性试验体外试验方法
  • 8.4.3 皮肤腐蚀性试验体外试验方法
  • 8.5 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 8.5.1 眼刺激性/腐蚀性体内试验方法
  • 8.5.2 眼刺激性试验体外试验方法
  • 8.6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 8.6.1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传统的体内试验方法
  • 8.6.2 3R原则下的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体内试验方法
  • 8.6.3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体外试验方法
  • 8.7 皮肤光毒性试验
  • 8.7.1 皮肤光毒性试验动物体内试验方法
  • 8.7.2 人体光斑贴试验
  • 8.7.3 体外替代试验
  • 8.8 亚急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
  • 8.8.1 概念试验目的
  • 8.8.2 亚急性和亚慢性试验设计
  • 8.9 遗传毒性试验
  • 8.9.1 概述
  • 8.9.2 遗传毒性损伤类型
  • 8.9.3 遗传毒性作用机制
  • 8.9.4 遗传毒性损伤的后果
  • 8.9.5 遗传毒性试验的检验方法
  • 8.10 慢性毒性与致癌性联合试验
  • 8.10.1 原理
  • 8.10.2 实验设计和程序
  • 8.11 生殖发育毒性试验
  • 8.11.1 基本概念
  • 8.11.2 试验方法原则
  • 参考文献
  • 第9章 化妆品功效评估及技术
  • 9.1 防晒产品及防晒功效评价
  • 9.1.1 紫外线对人体的损伤
  • 9.1.2 防晒剂
  • 9.1.3 防晒剂主要检测方法
  • 9.1.4 防晒指数检测的体内方法
  • 9.2 保湿功效评价
  • 9.2.1 皮肤的生理结构及保湿作用
  • 9.2.2 天然保湿因子
  • 9.2.3 保湿类化妆品作用机制
  • 9.2.4 常用保湿剂
  • 9.2.5 保湿类化妆品功效评价
  • 9.2.6 保湿实例
  • 9.3 抗皱类化妆品
  • 9.3.1 皱纹形成的原因
  • 9.3.2 抗皱的作用途径
  • 9.3.3 抗皱类化妆品功效评价
  • 9.3.4 抗皱类化妆品功效评价的发展
  • 9.3.5 抗皱实例
  • 9.4 美白类化妆品
  • 9.4.1 皮肤黑化和色斑形成的原理
  • 9.4.2 美白祛斑化妆品的作用原理及活性成分
  • 9.4.3 美白祛斑化妆品功效评价
  • 9.4.4 美白祛斑化妆品功效评价的发展
  • 9.4.5 美白实例
  • 9.5 止汗除臭类化妆品功效评价
  • 9.5.1 体臭产生机制
  • 9.5.2 止汗除臭类化妆品的原理
  • 9.5.3 分类及剂型
  • 9.5.4 止汗类化妆品功效评价
  • 9.5.5 除臭类化妆品功效评价
  • 9.5.6 止汗除臭类化妆品功效评价的发展
  • 9.5.7 止汗实例
  • 9.5.8 除臭实例
  • 9.6 发用化妆品的功效评价
  • 9.6.1 头发静电的测定
  • 9.6.2 头发梳理性的测定
  • 9.6.3 头发柔软、顺滑性的测定
  • 9.6.4 头发飞发、毛燥的测定
  • 9.6.5 头发光泽的测定
  • 9.6.6 头发拉伸强度的测定
  • 9.6.7 头发水分含量的测定
  • 参考文献
  • 第10章 化妆品检测的前处理及检测技术
  • 10.1 化妆品检测的前处理
  • 10.1.1 提取
  • 10.1.2 纯化和分离
  • 10.2 化妆品的检测技术
  • 10.2.1 薄层色谱法
  • 10.2.2 分光光度法
  • 10.2.3 离子色谱法
  • 10.2.4 毛细管电泳
  • 10.2.5 极谱法
  • 10.2.6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0.2.7 气相色谱法
  • 10.2.8 离子迁移谱技术
  • 10.2.9 重金属检测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11章 各类化妆品的理化检测
  • 11.1 防晒剂
  • 11.1.1 概述
  • 11.1.2 防晒剂的种类
  • 11.1.3 我国防晒剂使用概况
  • 11.1.4 测定方法概述
  • 11.1.5 测定方法范例
  • 11.2 表面活性剂
  • 11.2.1 概述
  • 11.2.2 测定方法概述
  • 11.2.3 测定方法范例
  • 11.3 激素的检测
  • 11.3.1 概述
  • 11.3.2 测定方法概述
  • 11.3.3 测定方法范例
  • 11.4 防腐剂检测
  • 11.4.1 概述
  • 11.4.2 测定方法概述
  • 11.4.3 测定方法范例
  • 11.5 化妆品着色剂的检测
  • 11.5.1 概述
  • 11.5.2 测定方法概述
  • 11.5.3 测定方法范例
  • 11.6 化妆品其他禁用物质和限用物质的检测
  • 11.6.1 概述
  • 11.6.2 测定方法概述
  • 11.6.3 测定方法范例
  • 11.7 化妆品中特定功效成分的测定
  • 11.7.1. 概述
  • 11.7.2 测定方法范例
  • 11.8 重金属检测
  • 11.8.1 概述
  • 11.8.2 测定方法概述
  • 11.8.3 测定方法范例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化工社)成立于1953年1月,是一家具有突出特色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专业出版社。化工社坚持“服务读者、面向市场、立足化工、传播科技”的出版宗旨,秉持“严谨、创新、合作、诚信”的核心价值观,实施“出精品、树品牌、创高效”的经营理念,始终把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出版领域涉及专业图书、科技教材、大众读物以及科技期刊、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等几大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