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用户推荐指数
文学
类型
8.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5千字
字数
2010-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袁行霈在日本爱知大学讲授中国文学的讲稿。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五编,第一编为总论,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文学加以考察,其余四编分论诗赋、词曲、小说、文章,即论述各种文学体裁的源流演变、体制风格。鉴于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偏重于史的描述和单个作家、作品的评论,
本书建立了一种多侧面的透视文学现象的方法和概论式的分析体系。全书内容简明扼要,又具有理论深度,被多所高校选为教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自序
- 引言
- 第一编 总论
- 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特色
- 第一节 诗是主流
- 第二节 尚善的态度
- 第三节 乐观的精神
- 第四节 含蓄美
- 第二章 中国文学的分期
- 第一节 中国文学分期的依据
-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分期
- 第三章 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
-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地域性
- 第二节 中国文学家的地理分布
- 第四章 中国文学的类别
- 第一节 宫廷文学
- 第二节 士林文学
- 第三节 市井文学
- 第四节 乡村文学
- 第五章中国文学的趣味——儒释道三家思想对文学的浸润
- 第一节 孔门诗教与中国文学
- 第二节 禅与中国文学
- 第三节 老庄自然主义与中国文学
- 第六章 中国文学传播的方式与媒介
- 第一节 口头流传与演唱
- 第二节 纸的发明与传抄、题写、干谒
- 第三节 印刷术的发明与文学作品的普及
- 第七章 中国文学的鉴赏
- 第一节 滋味
- 第二节 意境
- 第三节 寄托
- 第四节 博采
- 小结
- 第二编 诗赋论
- 第一章 中国诗歌的三个源头
- 第一节 《诗经》:天籁之歌
- 第二节 《楚辞》:神人之间
- 第三节 汉乐府:缘事而发
- 第二章 诗赋消长
- 第一节 汉赋之兴
- 第二节 古体诗的兴盛
- 第三节 古体向近体的过渡与赋的骈化
- 第三章 诗歌的高峰:唐诗
- 第一节 走上巅峰
- 第二节 走下巅峰
- 第四章 宋诗的新变与诗学的繁荣
- 第一节 宋诗的新变
- 第二节 诗学的繁荣
- 第三节 赋与诗的同步兴盛与渐趋衰微
- 第五章 诗的落潮:元明清诗
- 第一节 宗唐与宗宋
- 第二节 流派纷呈的清诗
- 第六章 诗赋的体制与风格
- 第一节 古体诗的格律
- 第二节 近体诗的格律
- 第三节 诗和赋的文体特征
- 小结
- 第三编 词曲论
- 第一章 词的兴起与演变
- 第一节 词的兴起与文人的尝试
- 第二节 北宋词:雅与俗
- 第三节 南宋词的新貌
- 第四节 元明清词:延续中的收获
- 第二章 元 曲
- 第一节 元代散曲:一种新兴的歌曲
- 第二节 波澜壮阔的元杂剧
- 第三节 宋元南戏及其地方色彩
- 第三章 明清传奇
- 第一节 传奇的兴起及其在明代的兴盛
- 第二节 清代传奇的亮点
- 第四章 词曲的体制与风格
- 第一节 词曲的格律
- 第二节 词和散曲的文体特征
- 第三节 杂剧和传奇的体制
- 小结
- 第四编 小说论
- 第一章 小说的概念及其兴起
- 第一节 早期的小说概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的小说
- 第二章 有意为小说
- 第一节 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
- 第二节 瓦舍说书
- 第三章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 第一节 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形成
- 第二节 从瓦舍到案头
- 第三节 近代小说观念的进化
- 第四章 小说的体制与风格
- 第一节 小说的体制
- 第二节 小说的风格特征
- 小结
- 第五编 文章论
- 第一章 文章的起源与流变
- 第一节 上古散文的辉煌
- 第二节 骈文的出现及其与散文的互动
- 第三节 唐宋以降的古文与骈文
- 第二章 文章的体制与风格
- 第一节 散文的体制与风格
- 第二节 骈文的体制与风格
- 小结
- 余论
- 后记
- 再版后记
- 博雅英华/袁行霈著作系列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