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对《云门传》进行了“道教—地方社会—说唱曲艺—文献—小说”的“纽带式研究”。

内容简介

孤本《云门传》是明代民间白话说唱的实物刊本,讲述的是隋代青州染坊商人李清缒入云门山洞穴求道最终拒皇诏而尸解成仙的故事。该故事取材于《太平广记·李清》,《云门传》说白文字又几为《醒世恒言》照录,显示了说唱文学在文言小说向白话小说转变演进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云门传》上承元明词话,下开清代鼓词,连接起俗文学史的若干个断链处,为我们研究词话、道情、弹词、鼓词的承接和转变提供了新的文本依据。

本书首次对《云门传》进行了“道教—地方社会—说唱曲艺—文献—小说”的“纽带式研究”,包括其流转经历、版本情况、地方道教语境、文本形成过程、说唱体制、语言特点及冯梦龙的改编策略等。书后还附有《云门传校笺》、冯梦龙《醒世恒言》改删情况标注、相关地方文献与相关民间文学作品,以方便读者概览。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辅文
  • 文前彩插
  • 《古代特色文献文学研究丛书》总序
  • 第一章 孤本《云门传》的文献文学史意义
  • 一、情节结构与复调叙事
  • 二、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的颠簸流转历程
  • 三、《云门传》研究史
  • 四、重估《云门传》的文学史意义
  • 第二章 从“仙乡淹留”到“春秋祭赛”:李清故事的演化与地方语境
  • 一、云窟仙境与小说的生成语境
  • 二、李清故事在宋元时期的传播
  • 三、元明时期全真道教在青州的扩张
  • 四、“由虚入实”的李清故事
  • 五、《太平广记》的明代新枝
  • 六、李清信仰的现实反映与后世回响
  • 第三章 故事编创手法与叙事体制
  • 一、对历史材料的随意剪裁
  • 二、对唐代道士故事的采撮捏合
  • 三、明代语言特征
  • 四、明代现实生活的影射
  • 五、《云门传》的诗文用典
  • 六、散文和韵文的分工
  • 七、说唱人的叙事技巧
  • 第四章 词话、道情与鼓词:《云门传》的说唱体式演变
  • 一、作为白话说唱的词传与词话
  • 二、从成化词话到《云门传》的说唱体式演化
  • 三、重轴戏:十字词道情
  • 四、瞽者弹词与丝弦伴奏
  • 五、晚明新兴侉调【银纽丝】
  • 六、北方音韵与儿化韵
  • 七、《金瓶梅词话》与《云门传》的内在联系
  • 八、山东曲艺土壤中的道情与鼓词
  • 第五章 主题强化与文体转换:冯梦龙对《云门传》的改编
  • 一、商人求仙与财多碍道
  • 二、世情硗薄与道情主题的深化
  • 三、文体改换的四种加法
  • 四、演出套语的删减与改装
  • 五、结语:说唱文学对白话小说的滋养作用
  • 附录一 《云门传》笺注
  • 附录二 赵居贞《云门山投龙诗并序》(唐天宝十一年)
  • 附录三 《太平广记》卷三十六 李清
  • 附录四 黄裳(1044—1130)诗文
  • 附录五 张嵲(1096—1148)《癸亥生日前一日读〈神仙李清传〉作》
  • 附录六 刘澄甫(1482—1546)《止道士伐云门山石》
  • 附录七 地方志
  • 附录八 民间传说
  • 附录九 民间歌谣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