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9千字
字数
2016-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瑜伽经》为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的最早经典。
内容简介
《瑜伽经》为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的最早经典。全书分为四品,由194个简短的经句组成。《瑜伽经》出现后,印度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瑜伽修持方法得到归纳和总结。印度后世有不少对它的注与复注,其中最重要的是毗耶娑的注释。本书即根据毗耶娑注释本译出。
不白不黑瑜伽者
每日一书:《瑜伽经》。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经典,核心四个观点:1、瑜伽是入定,抑止心的活动;2、人生痛苦的根本是没有认清心的知觉与自我的区别;3、瑜伽内支:专注、沉思和入定;4、瑜伽最终目的是达到独存,即获得解脱。《弥勒奥义书》也将瑜伽作为与梵同一的方法加以描述,并将瑜伽分为六支:“调息、制感、沉思、专注、思辨和入定。” 与此后钵颠阇利的《瑜伽经》中所说的瑜伽八支相通。《摩诃婆罗多》中的《薄伽梵歌》(Bhagavadgītā)是一部宗教哲学诗,体现《摩诃婆罗多》的核心思想,讲述达到人生最高目的解脱的三条道路:业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其中,智瑜伽(jñānayoga)指数论哲学。业瑜伽(karmayoga)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和职责,从事行动而不执著行动成果,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样就能摆脱行动的束缚,获得解脱。钵颠阇利的《瑜伽经》和毗耶娑注疏可以合称为瑜伽哲学的基本经典。《瑜伽经》中指出:由于原初物质的三性活动,“形成快乐、痛苦和愚痴”,而 “对于有分辨力的人,一切皆苦”。因为人始终遭受 “来自自身、生物和天界” 的痛苦,即使在快乐的体验中,也都 “夹杂贪欲”。“有所贪求,则不得平静,这是痛苦。” 而反复追求感官享受只能增强贪欲,也就 “陷入痛苦的大泥沼”。瑜伽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人生痛苦的原因。《瑜伽经》将瑜伽修行归纳为 “瑜伽八支”:自制(yama)、遵行(niyama)、坐姿(āsana)、调息(prāṇāyāma)、制感(pratyāhāra)、专注(dhāraṇā)、沉思(dhyāna)和入定(samādhi)。其中前五支称为 “外支”,主要用于净化身心。唯有身心清净,才能控制感官,心得以安定,适合入定。后三支称为 “内支”,指心能固定一处,进行沉思,达到入定状态。而这三种内支又是无种子入定的外支,因为它们是达到无种子入定的手段或方法。《瑜伽经》中也将瑜伽入定达到的最终智慧即最终成就归纳为七种:一、已经知道应该排除的痛苦,即 “由于三性活动的对立”,造成 “变化、焦虑和潜印象的痛苦”。(2.15)二、已经知道灭除痛苦的原因,即已经认清原人和知觉的区别。三、已经亲证无智入定和无种子入定,完全抑止心的活动。四、知觉处在最高的清澈状态,明辨自己与原人的区别。五、知觉完成感受和解脱的任务。六、三性不再活动,与心一起返回原初物质。七、“在这种状态,原人摆脱与三性的联系,成为仅仅是自己状态的发光体,无垢,独存。” 瑜伽是抑止心的活动。这句经文旨在说明瑜伽的特征。瑜伽是抑止心的活动。这里没有使用 “一切” 这个词,因此,有智入定也称为瑜伽。心有三种性质,依据明亮性、活动性和停滞性。心的善性具有明亮形态,与动性和惰性结合,而喜爱权力和感官对象。活动有五种,痛苦的和不痛苦的。量、颠倒、妄想、睡眠和记忆。量有现量、比量和圣教量。现量是心受外界事物影响,以其为对象,通过感官渠道的活动,主要把握具有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对象的特殊性。结果是原人的觉知与心的活动的觉知没有区别。我们会在后面说明原人是知觉的觉知者。比量是依据与推理对象同类者,排除与推理对象不同类者,以这种关系为领域的活动,主要把握共同性。例如,依据移动到另一地点,推断月亮和星星像吉多罗那样有行走,而依据没有移动,推断文底耶山没有行走。值得信任者用语言说明看到的或推理出的对象,将自己的觉知传达给别人。这种凭借语言、以语言对象为领域的活动,对于听者是圣教量。快乐、痛苦和愚痴都被称为污染。贪欲追随快乐,憎恨追随痛苦,无知追随愚痴。所有这些活动都应该受到抑止。对它们的抑止,或有智入定,或无智入定。依靠修行和离欲抑止它们。心河有两个流向,或流向善,或流向恶。倾向于独存,趋向分辨的领域,流向善。倾向于轮回,趋向不分辨的领域,流向恶。其中,离欲堵住对象水流。修习分辨力开启分辨水流。这样,抑止心的活动依靠这两者。其中,修行是努力保持稳定。保持稳定是心摆脱活动,平静流淌。努力是为此目的,勇猛精进。修行是为了达到稳定而采取方法。信念是思想清净,如同慈爱的母亲保护瑜伽行者。怀有信念而追求分辨者产生精勤。忆念协助精勤者。有忆念协助,心入定,不混乱。入定的心出现智慧的分辨。由此,如实知道事物。通过这样的修习和摆脱种种对象,形成无智入定。自在天是特殊的原人,不受烦恼、业和果报积聚的影响。唵音是他的表示者。自在天是唵音的所表示者。这种能表示性和所表示性是约定而成的,或像灯和光那样是固有的?这个所表示者和能表示者的关系是固有的。这个约定用词表示自在天的固有意义。如同父子关系是固有的,通过约定用词表明这是他的父亲,这是他的儿子。在其他的创世中,同样也是依靠这种能表示和所表示的能力,运用约定用词。念诵它,领悟它的意义。这些只是有种子入定。这四种入定以外在事物为种子,是有种子入定。其中,依据粗大对象的有思考和无思考,依据微小对象的有观察和无观察。这四种入定得到说明。根基存在,它的果报是出生、寿命和感受。这些烦恼存在,业的积聚便有果报。而一旦铲除烦恼根基,便没有果报。犹如有壳的麦粒,形同没有烧焦的种子,能发芽生长,而去壳的麦粒,形同烧焦的种子,不能发芽生长。同样,受烦恼系缚的业的积聚会产生果报,而消除烦恼,烦恼种子在沉思入定中被烧焦,则不会产生果报。在种种享受中,感官满足而平静,这是快乐;有所贪求则不得平静,这是痛苦。而反复获得感官享受并不能消除渴望。为什么?因为贪欲和感官技能随着反复享受而增长。所以反复享受并不是获得快乐的方法。追求快乐,沉浸在感官对象中,陷入痛苦的大泥沼,犹如害怕蝎子毒的人遭到毒蛇咬。这种变化的痛苦确实具有逆反性。正如医典有四部分:患病、病因、康复和药物,这部经同样也有四部分:轮回、轮回的原因、解脱和解脱的方法。知道世上的这种三重性,就会采取对治的方法,而不获得受刺的痛苦。为什么?因为他能掌握这种三重性。自制、遵行、坐姿、调息、制感、专注、沉思和入定是八支。其中,自制是不杀生、诚实、不偷盗、梵行和不执取。遵行是纯洁、知足、苦行、诵习和敬仰自在天。本性纯洁、愉悦、专注、控制感官和适合观察自我出现。这里 “出现” 一词是补足这句经文。由于净化,本性纯洁,进而愉悦,进而专注,进而控制感官,进而知觉本性适合观察自我。这由纯洁得以确立而获得。依靠知足,获得无上快乐。有这样的说法:“无论是人间的欲乐,还是天国的极乐,都比不上摒弃贪欲的快乐的十六分之一。” 入定是沉思唯独闪耀对象的光芒,仿佛失去自己的形态。一旦进入沉思对象的本质,沉思闪耀沉思对象形态的光芒,仿佛失去自己的认知形态,这称为入定。这三支合为总御。专注、沉思和入定,这三者合为总御。这三种方法用于同一领域,称为总御。总御是指称这三支的术语。掌握了总御,智慧的光芒闪现。不白不黑的属于瑜伽行者。他们灭尽烦恼,只有最后的身体。其中,不白的是由于瑜伽行者舍弃成果,不黑的是由于他们不执取。而其他人则有上述三种业。由此,展现唯独符合他们的果报的熏习。
194条获得自由解脱的人生哲学
是本哲学基础书,不练瑜伽也可以看。而且只看原文就可以了,注释解析的部分选择性理解。古书不是读一遍的那种书,需要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是纯读,是在生活修炼,修炼好多年可能才懂一丢丢。在稀稀拉拉练习瑜伽 4 年时,有了关于冥想、呼吸、身体柔韧、对自由的体验之后。就觉得这本书注释有些无力。比如,关于作者帕坦伽利,这是更贴近梵文发音的,而这本用的是钵颠阇利。有些经文的延展局限有些生硬。
迷信
原以是讲瑜伽练习的精髓要义,没想到又是一本装神弄鬼的书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