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6千字
字数
2021-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描绘地方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颠覆人们对吏役的刻板印象,从“爪牙”透视中华帝国晚期的历史。
内容简介
书吏和差役,帝国之“爪牙”,基层社会运行和帝国统治不可或缺之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刻画了清代巴县衙门的差役和书吏们生动形象。
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作者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探讨吏役在维系帝国统治与基层社会运行中的“合理性”(不可或缺性),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人物在清代县衙当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并思考其活动是如何可能影响到清代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之关系。
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对我们深入理解官僚制、国家与社会之关系、话语分析等社会科学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皆富有学术启发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实践社会科学系列”总序
- 中文版序
- 英文版序
- 本书征引的巴县档案史料来源及其说明
- 第一章 非法的“官僚”们
- 第一节 学界以往的研究
- 一 行政机构与官僚制
- 二 国家与社会
- 三 腐败
- 第二节 19世纪的巴县
- 第二章 书吏
- 第一节 内部组织情况
- 一 组织架构
- 二 功能与职责
- 第二节 人员类型
- 一 典吏
- 二 经书
- 三 卯册无名的书吏
- 四 代书
- 第三节 人数
- 第四节 出身背景与家庭经济状况
- 第五节 房规
- 一 内部惩戒与争端解决
- 二 保举与任用
- 三 排名与晋升
- 第六节 非法行为的正当化
- 第三章 家人、朋党和派系
- 第一节 亲族关系
- 一 在巴县衙门中承充书吏的金氏族人
- 二 吏房:兄弟与贿赂
- 第二节 庇护人、派系与朋党
- 一 庇护关系
- 二 拉帮结派
- 第三节 工房
- 一 前奏:地盘争夺战
- 二 卢礼卿与伍秉忠之间的冲突
- 三 复充书吏
- 四 尾声
- 第四节 结论
- 第四章 差役
- 第一节 内部组织与人员管理
- 一 分工与排名
- 二 职责
- 第二节 服役期限、内部晋升与纠纷解决
- 一 服役期限
- 二 新人征募与内部晋升
- 三 惩戒手段与纠纷解决
- 第三节 “瞒上”
- 第四节 “岂尽无良?”
- 第五节 品行端正的公人与道德败坏的差役
- 第五章 不当的联盟与知县的手下
- 第一节 责任关系网
- 一 派系
- 二 庇护人与被庇护人
- 第二节 重思“爪牙”
- 一 国家的代理人/当地民众的敌人
- 二 19世纪巴县的田赋与各种附加税
- 三 收税人
- 四 包税人
- 第三节 社会基层的朋友们
- 第六章 司法的经济因素
- 第一节 案费与收入
- 第二节 焦点:围绕案件管辖分工与案费分配而发生的争执
- 一 书吏们内部的纠纷
- 二 差役们之间的冲突
- 三 小结
- 第三节 控制与权威
- 一 抑制吏役扰害百姓:对案费收取数额加以限制
- 二 三费局
- 三 尽量不让纠纷进入县衙:非正式纠纷解决渠道的正式化
- 四 巴县知县下辖的佐杂衙门
- 第四节 余论
- 第七章 不可或缺之人的正当性
- 第一节 非正式的正当性
- 第二节 地方衙门吏役的“腐败”
- 第三节 权力网络
- 附录一 巴县衙门各房的差务分工
- 附录二 巴县衙门书吏当中的金氏族人
- 附录三 巴县衙门工房书吏们就互助及待承办案件分派所订立的合约(光绪二十年,1894)
- 附录四 案费章程与三费章程(光绪三十二年,1906)
- 附录五 巴县衙门各房的案件管辖分工(光绪三十一年,1905)
- 附录六 巴县衙门粮役们就案件管辖分工订立的合约(光绪二十八年,1902)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