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19千字
字数
2015-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试图以康德的两种自由概念为基础,探讨康德式善人的基本维度。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当代的德性伦理学运动对所谓以行为而不是行为者为中心的规范伦理学进行了抨击,但仅仅作为一种抨击不但无法带来真正的“复兴”却注定产生更大的混乱与倒退。实际上,康德伦理学既研究行为,也研究行为者;既研究善,也考虑到了善人。善虽然是个超验世界的超验理念,但善人是个经验世界(现象界)的存在者,他既要通过积极的自由证明其为本体界存在者的地位,更要以一个道德主体的身份,在与根本恶的斗争中,使基于法则而行动的能力成长为坚定的德性与品格,将本体界的自在存在在经验世界中实现出来。
本书第一章:消极自由意义上的善人;第二章:积极自由意义上的善人;第三章:理性事实学说对两种自由的证实及其限度;第四章:两种自由融合意义上的善人;第五章:伦理共同体意义上的善人;第六章余论:马克思与自由之实现。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提要
- 序言 关于人的自我塑造的伦理学之尝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关于引用康德原著及英译术语的说明
- 导论
- 第一节 背景:自由概念的内部张力与现代善人概念的缺位
- 一 皈依者:上帝在场之自由的实现
- 二 守法者:自由主义之自由的实现
- 第二节 概念准备:康德的两种自由概念
- 第三节 康德善人概念的提出
- 第四节 康德式善人的维度
- 第五节 康德式善人的意义
- 第六节 研究现状
- 一 国外
- 二 国内
- 第一章 消极自由意义上的善人
- 第一节 康德的道德论证策略
- 一 整体策略
- 二 《奠基3》交互论中的两种自由
- 第二节 自由之为必须的假设——消极自由的初步确立
- 一 这一假设的必要性
- 二 对这一假设的各种证明
- 三 这一假设的本性
- 第三节 由自由假设而来的道德心理学观点——消极自由之为康德式行为者的特征
- 第二章 积极自由意义上的善人
- 第一节 由自由假设而来的第一个论证——向积极自由概念的第一次过渡
- 一 意志概念与两种自由的融合
- 二 “自发性论证”
- 三 这一论证的结论与限制
- 第二节 由自由假设而来的第二个论证——向积极自由概念的第二次过渡
- 第三节 两种自由在可能性层面的兼容:对归责悖论的解决
- 一 不道德行为者的自律
- 二 理知世界之两义与自欺者的视角
- 小结
- 第三章 理性事实学说对两种自由的证实及其限度
- 第一节 理性事实学说对两种自由身份的确证
- 一 法则作为被给予的事实
- 二 两种自由身份在敬重现象中的显明
- 第二节 两种怀疑论:自由的现实化困境
- 一 从法则到特殊义务:对黑格尔主义者的回答
- 二 作为动机的敬重:对休谟主义者的反批评
- 三 对理知身份的再认识:敬重与“康德式悖论”
- 四 附论:海德格尔论康德的敬重说
- 小结:概论理性事实学说的限度
- 第四章 两种自由融合意义上的善人
- 第一节 康德的根本恶学说
- 一 意向中的恶
- 二 本性中的恶
- 三 历史哲学视域中的恶
- 第二节 意向转变的困境与道德重建的两种方式
- 一 意向转变的可能性分析:“应当意味着能够”
- 二 道德重建的罗尔斯进路
- 三 当代康德伦理学中的德性论进路:经验性影响之于品格的重要性
- 第三节 “康德式”德性的可能性:先验自由与经验影响的兼容
- 一 意向与行为之差距的弥合:神恩作用及其与先验自由的协调
- 二 恶与德性的形成
- 三 与他者道德地位的兼容
- 小结:道德之个体性维度的合理性与限制
- 第五章 伦理共同体意义上的善人
- 第一节 伦理共同体及其必要性
- 一 伦理共同体的必要性:作为“战争”状态的个体间的关系
- 二 伦理共同体的特质
- 第二节 伦理共同体的构建
- 一 政治共同体的建构之于伦理共同体的意义
- 二 从可见的教会向不可见的教会的过渡
- 小结:伦理共同体的民族性
- 第六章 余论:马克思与自由之实现
- 第一节 “形式的自由”:意识形态化的法权
- 第二节 “实在的自由”
- 一 马克思与康德之自由概念在形式上的联系
- 二 “劳动”与自我实现
- 第三节 自由的实现
- 一 “工作日的缩短”
- 二 “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路”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