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我们日常的“粗言俗语”做了一次文化寻根。

内容简介

春去秋来,我们这些大活人,天天都在与汉字打交道,或以笔书,称之为“书面语言”,或以嘴说,名日“口头语言”。而且,我们总是说的多,写的少。一个人说给自已听,叫自言自语;两个或更多的人在一起叽叽喳喳,叫聊天、扯谈、摆龙门阵。可笼统地称作“粗言俗语”。

“粗”是“大众化”、“草根化”,“俗”是通俗易懂。它们涵盖口语、俗话、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方言、江湖隐语。还有许多文雅的书面语言,因年深日久,从“象牙塔”流入民间,变得老少成知,随口可说。

这《溯源俗语老典故》就是做日常用语文化寻根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日常用语的文化寻根
  • 称谓类
  • 楷模·模范
  • 龙·龙抬头
  • 烈士·壮士
  • 老板
  • 大腕
  • 牛·牛气·牛人
  • 巾帼英雄
  • 酒迷糊·酒神
  • 愤青·浪子·铁哥们·铁公鸡
  • 跑堂的
  • 吹鼓手
  • 凌人·做冷饮的
  • 开古玩铺的
  • 剃头匠·顶上功夫
  • 冤家
  • 市侩
  • 木头人·不倒翁
  • 小姐·女士
  • 泰山·泰斗
  • 丫头·大家闺秀·小家碧玉
  • 天生尤物
  • 结发夫妻·露水夫妻
  • 王八、忘八与王八蛋
  • 太岁
  • 泥腿子·泼辣货
  • 流子·打流
  • 傻瓜·笨蛋·混帐
  • 画胡子·花架子·破罐子
  • 食客·清客·幕友
  • 小偷·三只手·梁上君子
  • 宝贝
  • 嘎杂子
  • 世象类
  • 三令五申
  • 酷·扮酷·作秀
  • 卧槽·跳槽
  • 彩头·得彩·中彩
  • 红得发紫
  • 走后门
  • 走穴
  • 上当
  • 抬杠
  • 感冒
  • 平反
  • 镀金
  • 穿小鞋
  • 打秋风
  • 千里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 聊天·扯谈·摆龙门阵
  • 胡说·胡枝扯叶
  • 花哨·花里胡哨
  • 枕边风·耳边风
  • 胡牌·放炮·听单张
  • 不到黄河心不死
  • 树倒猢狲散
  • 坐山观虎斗
  •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天聋地哑
  • 风马牛不相及
  • 得过且过·飞黄腾达
  • 摆架子·倒架·装大
  • 吹牛·拍马·摸罗拐
  • 讲排场·抖派头
  • 穿帮·露马脚·出洋相
  •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 烧火·扒灰
  • 刮地皮·敲竹杠
  • 倒楣·倒霉·倒痗
  • 一问三不知
  • 机关算尽
  • 史俗类
  • 一言九鼎
  • 百年好合
  • 撂地练把势
  • 淘金
  • 绯闻
  • 高帽子
  • 千刀万剐
  • 相思卦
  • 白眼·青眼
  • 诏书·圣旨
  • 功夫茶
  • 如意
  • 气节·晚节
  • 冠冕堂皇
  • 猜谜
  • 借钟馗打鬼
  • 乱成一锅粥
  • 门神
  • 压岁钱
  • 交杯酒
  • 金兰帖
  • 绣春囊
  • “入”与“日”
  • 乌鸦叫,灾祸到
  • 不三不四·五花八门
  • 冷板凳·跑龙套
  • 风物类
  • 堂堂正正
  • 顶梁柱·上梁不正下梁歪
  • 高屋建瓴
  • 泰山石敢当
  • 心如古井
  • 钩心斗角
  • 银门槛·金砖地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温柔乡·安乐窝
  • 三宝殿·大雅之堂
  • 下水船·上水船
  • 金漆马桶
  • 权衡
  • 说得轻巧,拈根灯草
  • 肉包子打狗
  • 吃醋
  • 舍命吃河豚
  • 斗鸡·斗鸡眼
  • 鸩酒
  • 鹦鹉学舌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看你横行到几时
  • 蝉联
  • 罚款单
  • 天罗地网
  • 蜡烛
  • 借鉴
  • 桃花运
  • 忘忧草
  • 烫手的山芋
  • 依样画葫芦
  • 石榴裙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