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梁启超的“致后浪”:“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

内容简介

1920年代,梁启超倾注全部热情的三十场讲演:关于教育的出路,和青年的自救。这些问题依然是我们现在关注的焦点,梁启超的声音跨越了一百年,如今听来格外温暖、振聋发聩。

本书全面收集梁启超关于教育和青年主题的讲演稿,时间跨度为1914年至1927年,共30篇,附录一篇。精校整理,并加前言、导读、题解、简注。梳理脉络,详解背景,深度关联历史与当下。

梁启超讲演前经常不写讲稿,讲演辞多由听讲者记录而成。有传说他在打麻将时起腹稿,王森然记载:学界常请梁先生讲演,而事到眼前,绝不作预备,而是“红中白板”声如故,同座代为着急,而先生笑曰:“予正利用博戏时间,起腹稿耳。”故每赌必输,或有劝止者,先生曰:“骨牌足以启予智窦,手一抚之,思潮汩汩来,较寻常苦索,难易悬殊,屡验屡效,已成习惯。”闻者粲然而笑。此虽是趣闻,但梁启超的才华可见一斑,所以讲演才有迷人的魅力和神奇的效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前言 哀鸾孤桐上,清音透百年
  • 导读
  • 知命尽性
  • 君子之养成
  • 我们向蔡松坡先生学什么
  • 以自觉心开拓命运
  • 人格之养成
  • 良能增进之教育
  • 学生自修之三大要义
  • 读书莫以作官为志
  • 学生之自觉心及其修养方法
  • 一己之人格立,国家方有希望
  • “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
  • 教育家的自家田地
  • 学问之趣味
  • 美术与生活
  • 敬业与乐业
  • 什么是新文化(科学的理解与自律的情操)
  • 为学与做人
  • 教育应用的道德公准
  •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
  • 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
  • 怎样的涵养品格和磨练智慧
  • 政治家之修养
  • 创造新学风
  • 蔡松坡与袁世凯
  •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 陆王学派与青年修养
  • 学问的趣味与趣味的学问
  • 知命与努力
  • 最后的谈话
  • 附录 读书法讲义(节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扎心却有用的长辈建议

    这 30 个演讲主题,都是很扎心的,开始会感觉自己精神焦虑够严重了,又在来一个了,感觉更焦虑了。但认真看完后还是会发现,说的虽然很直,但都能捅破我们内心的防线,给我们一些改变的启发,从而减少精神焦虑。其中关于读书的,总是会感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怎么读读什么都不知道。读书真正的目的是要学会修养之法,包括:一是须于学问中求自立之道,二是宜养成良好之习惯,三是宜磨练坚强之意志。青年节适合读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五四青年节,读读一百年前的大师演讲

      中国文化的主脉(根本精神)是以实践为主,知识则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与知识是 “本与末” 或 “体与用” 的关系。实践有不同层面,如《大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又以修身为根基,此即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学,首先需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同时亦是给自己树立一个仿效的榜样。佛家讲发心,大乘佛教的四弘誓愿,是以佛为榜样;儒家讲立志,孟子云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即以圣人为榜样,王阳明少年时便说 “读书做圣人” 才是人生第一等事。此 “命” 不是指命运、命定之 “命”,而是指天命我之性。“知命”,就是知我之本能(梁启超所谓本能,不是现在习用的动物性的生存本能 —— 对于人而言,此属于 “欲望” 的范围 —— 而是指人的道德本性,即孟子说的 “良知良能”);“尽性”,就是保存、发挥此本能。人人尽其性,则国家安宁,天下太平。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人生于世最要者,即开拓一己之命运是也。吾辈命运,决无有冥冥中为之主宰者。有志竟成,天下固无不可成之事。人皆须有开拓一己命运之决心,而后人格始立。譬如人至稍有智识时,即无不有未来之思想,吾将来之为士、为工、为商、为富贵、为贫贱、为何种之事业,皆无不在思想中。此即所谓志也。人至青年,即当有志。所志既定,此后有所作为,即无不准此以进行。虽有种种之困难,亦无足虑。盖困难者,为最有益于吾人者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大抵十五至二十时,乃终身最大之关头,宜谨慎小心,以发达良心之本能,使支配耳目手足,勿为耳目手足所支配。事之来也,可行与否,宜问良心。良心之第一命令,必为真理,宜服从之。吾未敢骤望吾国四万万人同时自觉,吾惟望中国少数曾受教育为将来社会中坚人物之学生,先行自觉而已。须知世界无论何种政体,其实际支配国家者,要皆为社会中少数曾受教育之优秀人才。学生诸君,实其选也。苟能自觉,国家前途赖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极力推荐。读此书时,如临现场听梁先生讲演,语言趣味易懂,激动不已,收获极大。有了修身学习方法,初窥修身门径,致良知,以圣人为模范,从小事做起,在工作和学习中实验,反省克己,趣味学习和生活。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