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7千字
字数
2014-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论述傣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内容简介
柳盈莹编著的《凤尾竹楼:傣族传播研究》是一本系统论述傣族文化传播的专著。本书围绕傣族文化传承这一核心命题,从传播视角——传统形态和大众传播生态——给予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指出傣族文化现代化的方向和对策。
本书采取了文献梳理、田野调查、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来观照上述命题。本书资料丰富,脉络清晰,提出了不少富有创见的观点。作者身为傣族人,具有深切的族群意识和批判精神,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独特经验。对于致力于傣族研究和少数民族研究的读者来说,本书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言
- 第一章 绪论
- 一、傣族和中国傣族地区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重点与方法
- 四、选题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信息传播与傣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 第一节 “泛掸”族的历史迁徙
- 一、“泛掸”族的生活区域
- 二、传播与“泛掸”族的历史形成推演
- 三、傣族——滇越后裔
- 第二节 我国境内主要傣族支系的文化传播特征
- 一、傣雅(花腰傣)与其继承的古滇遗风
- 二、傣那(旱傣)及其文化变迁中的身份尴尬
- 三、傣泐(水傣)与其文化交流的繁荣
- 第三节 古代传播媒介的演进与傣族民族精神的传承
- 第三章 多元传播方式与傣族社会发展
- 第一节 傣族各领域的文化传播
- 一、政治文化传播
- 二、宗教文化传播
- 三、语言文字传播
- 四、饮食文化传播
- 五、技艺文化传播
- 六、社会文化传播
- 七、经济传播
- 八、艺体传播
- 九、生态传播
- 第二节 汉文化在傣族中的广泛传播
- 一、汉文使用与汉文教育的兴起及发展
- 二、汉族传统经典和儒家思想在傣族中的传播
- 三、内地知识青年:文化的新传播者
- 四、民族团结政策:傣族文化的新传播环境
- 第三节 信息传播媒介与傣族社会维系
- 一、原生态媒介
- 二、人工物媒介
- 三、文字媒介
- 第四章 傣族新闻传播事业及其发展困境
- 第一节 傣族地区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概况
- 一、傣文报刊的创建与傣语新闻媒介的兴起
- 二、傣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 三、傣文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
- 四、新媒体的推广和使用
- 第二节 傣语新闻媒介发展的现实困境
- 一、传播内容陈旧,难以吸引受众
- 二、传播技术滞后,数字化水平较低
- 三、传播人才紧缺,身兼数职谋发展
- 四、少发行缺广告,资金难以为继
- 第五章 大众传播与傣族现代化的状况调研
- 第一节 中国傣族地区大众传播接受现状调查
- 一、选点原则和调查点介绍
- 二、调查内容及步骤、方法
- 三、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受众媒介接触状况及其对信息的态度
- 一、家电媒介拥有状况
- 二、各类媒介使用状况
- 第三节 大众媒介与傣族认知的变化
- 一、传统观念与新鲜理念的碰撞
- 二、“小我”与“大我”的认知
- 三、幸福程度与发展前景
-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傣族传统文化传承
- 一、现状:傣族对本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接触情况
- 二、挑战:大众媒介冲击、消解了傣族文化原有的传承逻辑
- 三、机遇:大众传播增加、丰富了傣族文化传承的形式和渠道
- 第五节 大众传播与傣族现代化
- 一、现代化与“乡土化”:傣族传统文化认知的集体迷失
- 二、现代化与“多元化”:对传统傣族文化的再认识
- 第六章 傣族当代传播的发展之路
- 第一节 经验篇:傣族文化传播的历史尝试
- 一、借助名人效应,扩大傣族文化的影响力
- 二、打造精品傣族文化品牌,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走保护本土文化与发展本地经济相结合的道路
- 第二节 理论篇:当代傣族文化传播的开阔思路
- 一、对内传播:“教育改变未来”
- 二、对外传播:“让我听懂你的语言”
- 三、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来传播傣文化,实现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第三节 愿景篇:走向开放的多媒介傣族文化传播时代
- 一、从多方面统一傣文化,促进傣族文明复兴
- 二、搭上数字时代的高速列车
- 三、传播媒介与傣族民族文化的弘扬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