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9.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5千字
字数
2015-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片萌动而泛黄的青春景象,一段动荡革新的民国世事。
内容简介
五四之后,在新文化理念感召下,众多青年从乡村、小城,来到北京,栖身胡同公寓,游走书局学院,依托新兴的现代传媒,在窄而霉的室内,筑起各色文字之塔。但这并非寄托高贵文学之梦的"象牙之塔",只是一处处暂时的身心安顿之所。是留在室内"建塔",还是走到室外,加入宏大的实践进程,历史分野因此存在于一代"文学青年"的不同选择中。本书以五四之后社会思潮的分化为线索,在文化与政治运动的紧张中,选取若干人物、现象、群体、事件,探讨青年群体如何通过新文学介入历史,新文学又如何作用于"新青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论:从代际视角看“文学青年”的出现
- 第一章 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下的文学“志业”理念
- 新文化运动“修正”中的“志业”理念——围绕文学研究会“前史”的讨论
- “劳动”的隐喻——叶圣陶《苦菜》及其他
- 第二章 新诗“装置”的内外——早期白话诗的政治与美学
- “场”的混杂——以“《星期评论》之群”为讨论个案
- 从《小河》到“病中的诗”——周作人眼中的新诗及其他
- 第三章 从绿波社到无须社——“文学青年”的聚合、位置及人格造型
- 绿波社与文学青年的“大联合”
- 无须存在的“无须社”
- 学院、报刊及公寓空间
- 文坛上的“电气网”
- 于赓虞:感伤的“个人发现”
- 诗人人格:“合群”或“独在”
- 第四章 公寓内的文学认同——沈从文早年经历的社会学再考察
- 在“那么一个公式”之外
- 从酉西会馆到沙滩公寓
- “公寓困守”与“街道漫游”
- 在井中向群星的仰望
- 写作者形象的凸显
- 第五章 “室内的作者”与1920年代小说的“硬写”问题
- “幸福的家庭”与“幸福的写作”
- 居室环境的隐喻
- “硬写”的幽闭
- 陈毅:“室中旅行法”
- 丁玲:迎向更大的理性
- 沈从文:“间离”的作者意识
- 第六章 “教训”与“反教训”——1920年代文坛上的“导师”与“青年”之争
- “老实说了吧”前后
- “变态”社会中的“常态”构想
- “常态”背后的知识体制
- “水平线”的上下
- 鲁迅的表态
- “新流氓主义”
- “思想革命”之再起?
- 第七章 革命动员中的文学、知识与青年——从1920年代《中国青年》对文学的“批判”谈起
- “文学运动”还是“实际运动”
- 什么样的知识最紧迫
- “为他人”还是“为自己”
- 从“诗的生活”到“方程式的生活”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