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于古灵宝经经教体系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反思。

内容简介

“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道教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道教研究颇为集中的领域之一。

本书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更加专门也富有创见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并对如何进行该领域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批评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大史学文丛》编辑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古灵宝经对佛教“劫”的借鉴与道教宇宙论的构建
  • 一 引言
  • 二 汉晋佛教和道教“劫”的观念以及问题的提出
  • 三 关于古灵宝经对《灵宝五篇真文》宇宙本源性的论述
  • 四 关于《灵宝五篇真文》的宇宙本源性在“劫运”中的体现
  • 五 从“劫运”交替看《灵宝五篇真文》的宇宙本源性质
  • 六 从“劫运”的“时间模式”再看《灵宝五篇真文》的宇宙本源性质
  • 七 如何理解“五劫”之后《灵宝五篇真文》在人世间的传授?
  • 八 结论
  • 第二章 论古灵宝经“十部妙经”观念及其内在结构(上)
  • 一 引言
  • 二 《真文天书经》与“元始旧经”的神圣来源以及“十部妙经三十六卷”结构的确立
  • 三 关于“十部妙经”观念在“元始旧经”中的深化和发展
  • 四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灵宝五篇真文》在“十部妙经”中的核心地位?
  • 五 如何认识“元始旧经”中《灵宝五篇真文》与其他“天文玉字”和“神符”的关系?
  • 第三章 论古灵宝经“十部妙经”观念及其内在结构(下)
  • 六 《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与陆修静《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的关系
  • 七 如何从“十部妙经”的内在结构中理解“元始旧经”的共同特征?
  • 八 陆修静对《灵宝五篇真文》和“十部妙经”观念的论述
  • 九 后论
  • 第四章 再论“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问题
  • 一 引言
  • 二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对早期上清经神灵的大量吸收和改造
  • 三 “元始旧经”对早期上清经神灵的大量吸收和改造
  • 四 早期上清经和古灵宝经中“元始天王”的神格及其转变
  • 五 《真文要解上经》是否有更早而且不同的《灵宝五篇真文》?
  • 六 对围绕《真文要解上经》产生重大分歧根本原因的分析
  • 第五章 论古灵宝经分类争论中的“历史人物”问题
  • 一 引言
  • 二 关于古灵宝经分类争论中“历史人物”问题的由来
  • 三 为什么不能将有无“历史人物”作为重新划分古灵宝经的标准?
  • 四 如何理解“移入三经说”所指三经中所谓“历史人物”的神格转化?
  • 五 从“元始旧经”神灵体系的构建看“历史人物”出现的原因
  • 六 结论
  • 第六章 论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上)
  • 一 引言
  • 二 关于小林正美的古灵宝经重新分类法和“移入三经说”
  • 三 关于刘屹博士与小林正美重新分类法和“移入三经说”的关系
  • 四 关于“谁‘有’谁‘无’”比较与古灵宝经“源头”和“派系”的“重大差异”问题
  • 五 如何看待“元始旧经”和“新经”两种文本之间的关系?
  • 六 为什么不能依靠“谁‘有’谁‘无’”的比较和“层累说”的比较来研究古灵宝经出世先后问题?
  • 七 如何看待“元始旧经”和“新经”在教义思想上的“重大差异”问题?
  • 第七章 论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下)
  • 八 关于刘屹博士对葛巢甫与全部“仙公新经”关系的肯定
  • 九 关于刘屹博士对多部“仙公新经”性质及其与葛巢甫关系的彻底否定
  • 十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对古灵宝经的著录和分类?
  • 十一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仙公新经”内部“重大差异”问题?
  • 十二 从《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的“最高神灵”问题再看“谁‘有’谁‘无’”比较方法的局限性
  • 十三 后论
  • 第八章 论如何开展古灵宝经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批评
  • 一 引言
  • 二 应该如何看待刘屹博士极具颠覆性和批判性的研究?
  • 三 刘屹博士所作极具颠覆性和批判性研究的原因及其结果
  • 四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开展真正的学术批评?
  • 五 后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